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新聞

專家會診故宮體制 吁設外部監督委員會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8-28 20:49:31 | 文章來源: 中國青年報

故宮需要“拯救”嗎?

在今年5月8日一蟊賊盜走昔日公眾眼中神秘、高雅又森嚴的“紫禁城”內展品以前,也許誰也不會想到這個詞。但現如今,媒體與公眾均稱:故宮“碎”了,“碎”成了一個個“門”。

從5月的失竊門、錯字門、會所門,到8月的哥窯門、瞞報門、拍賣門、屏風門、封口門,“八重門”的接踵而至,不僅令故宮博物院忙於應對,也令公眾多少有些猝不及防。“故宮到底怎麼了?‘碎’了的故宮,靠什麼彌合公信力的裂痕?”不僅成為故宮博物院必須思考的沉重話題,也是普通公眾心中的迫切追問。

“故宮代表著國家的形象,但是這個最該有文化的地方,卻屢屢犯下低級錯誤,成為被人調侃的對象,實在是令人痛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李建民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指出,“專業”和“透明”是博物館應有的兩大特點,但長期的封閉行政體制,已令這兩個詞離故宮博物院越來越遠。

“雖然身陷各種‘門’,但我認為故宮最大的一個‘門’,就是它自己的那扇大門。”一位不願具名的故宮內部人士,和社會評論家、知名博主五嶽散人都向中國青年報表示,“因為它不是向它的真正所有者——普通公眾敞開,公眾就難免猜測它已經蛻變成一扇為私利者打開的門。”

在多名受訪的文物界專家看來,要“拯救”故宮,引入社會監督機制“勢在必行”。“而設立一個獨立的第三方監督委員會,可能是最有效的一個舉措。”

故宮內部人士:故宮文物管理規定並不少

中國青年報記者在梳理“八重門”後發現,儘管門門洞開、虛實難辨,但其中沒有一扇門能讓公眾對故宮內部一探究竟。

“故宮博物院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所在,也是全人類的珍貴文化遺産。如今,(它)既是收藏明清皇室珍寶的巨大寶庫,也是記載明清宮廷歷史的鮮活檔案……故宮博物院的生命線,就依附在紫禁城宮殿中,順著它的文化脈絡生長、延伸……”故宮博物院在其官方網站上這樣描述自己。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樣一座匯集中國千年文化瑰寶的地方,究竟交給了何人管理?他們依據怎樣一套制度,來保證我們的文物完好無損?在一般公眾眼中,仍宛若謎團。

為了解故宮內部的文物管理制度和人事制度,中國青年報曾致函故宮博物院,但故宮方面拒絕了本報的採訪請求。

“公允地講,故宮博物院對文物管理的制度規範還是很嚴格的,我身邊的絕大多數故宮人,對待文物也挺細緻。在那麼充足的經費投入之下,故宮的文物管理水準,很難説不是國內最好的。”一位不願具名的故宮基層文物管理人員在接受中國青年報採訪時表示。

這位內部人士告訴記者,就文物管理而言,目前,故宮博物院共有180多萬件文物,主要由古書畫部、古器物部、宮廷部和圖書館這4個業務部門直接負責日常保管。

“其他部門配合協作,比如,文物管理處負責文物的書面檔案登記,定期抽查文物數量;文保科技部根據我們的修復、除塵等請求,讓裏面的老師傅做修復;展覽部會具體為一些文物展覽做形式設計;科研處則負責組織申報項目、課題。”這位內部人士告訴記者。他同時透露,每個部門的權力比較小,“決定權幾乎都在院一級。”

文物平日分別存放在地上、地下兩個庫房裏。“為了保證安全,防止日曬雨淋,地下庫房存了2/3以上的文物。”他介紹道,“我們有3層、每層4~5米高的地下庫房,由4個業務部門共用,一般珍貴一點的一二級文物都放在地下。”

故宮博物院關於文物管理的內部規定並不少。據記者能夠查閱的公開資料,故宮內部關於文物管理的規定就有《故宮博物院藏品管理規定》、《藏品庫房檢查規定》、《在陳藏品的管理規定》、《文物安全管理實施細則》、《觀摩文物須知》等多部。

“網上能查到的,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這名內部人士向記者表示,“院里落實在紙面上的內部條文和各種不成文的操作規程,另有一大堆。”

“比如,按照內部規定,各業務部門至少一週‘查庫’一次,每次至少兩個人。地上、地下都有全程監控,進地庫還要同時有兩個人的指紋識別。”他説,“查庫的每一步,包括文物怎麼拿放、是否要戴手套等,也有規定。你怎麼操作的,院裏都看得到,監控錄影會保存挺長一段時間。”

“查庫”期間損壞了文物怎麼辦?“這要看你是怎麼做的,故宮有那麼多數量龐大的老舊文物,一個花瓶嵌件自己脫落了這類事情,也不時發生。如果你每一步都按照規程做,一般不會‘怪罪’。如果不是,事故就要自己承擔責任。”這名內部人士告訴記者,一般懲罰措施是扣獎金、記過,嚴重的還會調離部門。“但是,因為損失記錄會寫在卡片上:‘某年某月某日被某人損壞。’一般人都會很注意。畢竟誰都不願意自己的名字因為這個不光彩的原因,經年累月地流傳下來。”

故宮博物院裏的員工是由什麼人組成的?這名內部人士表示,據他了解,在有編制的一千四五百餘名故宮人裏,大致是老職工、內部子弟和社會招聘大學生“三足鼎立”。“故宮從2000年開始比較多地向社會公開招聘科班出身的人,此前,在35歲以上的故宮人裏,大學生少,內部子弟、北京人、復轉軍人多。現在好一些,像我們業務部門裏,科班出身的人能佔到40%~50%了。”

這位內部人士還稱,總體而言,故宮博物院的待遇水準不低。“本科剛去的話,稅後工資能拿5000元左右。資歷老、職稱高的人工資就高,平均稅後6000元是可以達到的。”

專家:故宮管理難稱專業透明

儘管故宮博物院的內部規範不少,但哥窯門、瞞報門、拍賣門和屏風門相繼出現,仍暴露出故宮在文物管理上不無問題。而錯字門、會所門和封口門,則從另一角度折射出其員工素質堪憂與潛在貪慾。也許,後來發生的“幾重門”都如最早的失竊門一樣,表面上是安保等一個環節的問題,實際上,莫如説是故宮博物院“技防”和“人防”的雙重失守。

“故宮雖然有自己的管理制度,但有制度不代表制度行之有效,也可能‘老舊不堪’或者‘形同虛設’。”李建民研究員告訴記者。

他指出,故宮博物院的主要職能應該是保管文物、陳列展覽,在此基礎上進行一些研究工作,“把這些工作都做好了就很不容易了,最起碼得保證東西不能丟。”但失竊門、哥窯門的發生,卻讓公眾感到“故宮連最基本的保管都沒做好,確實説不過去。”

在李建民研究員看來,因為文物保管的技術性要求,以及藏品的公共性質,博物館起碼應具備專業和透明兩大特點。

但是,蟊賊突破“京城第一保衛處”、錦旗上出現錯字、檢測者失手摔盤子、官方出版物上記錄有誤……令故宮的專業性備受質疑;會所門“澄而不清”的宮廷文化傳播公司、拍賣門中“覓而不見”的故宮藏品名錄……又讓它的透明性蒙上灰塵。

“以哥窯門為例,文物考古科研工作對技術人員的專業要求很高,不僅要具備科班知識、豐富的實踐經驗,還要有高度責任心。”李建民表示,從數次真真假假的文物損壞事故看,故宮員工在此方面還難稱專業。

“再比如拍賣門,故宮的解釋是記錄錯誤。但是,最起碼故宮文物保管部門對文物的送展、購得等情況,應該進行一絲不茍的記錄,這不僅是管理問題,也是文博工作人員應該具備的職業道德。”他表示。

故宮工作的透明性同樣因“八重門”而遭受詬病。

拍賣門期間,儘管故宮方面給出了“購入記錄失誤”的解釋,但仍有網友對其“藏品資訊”不透明不滿:“國寶是中華民族的遺産,不是故宮個體的財産,如果資訊不透明,難免公眾會認為你暗度陳倉。”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張曉明副主任告訴記者,由於故宮沒有及時履行資訊披露的職責,所以現在,“它‘到底有多少展品’、‘出展率是多少’、‘館藏文物現狀如何’,都幾乎沒人知情。”

早在2005年,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就在《故宮博物院八十年》中寫道:“故宮博物院將陸續編印《故宮文物藏品總目》,並向社會公開發行,以利於社會的監督。”然而,時至今日,一套堪稱完整的藏品名錄,依然沒有面世。只能是“故宮説啥就是啥”。

“館藏問題是很多國家博物館面臨的一大問題。故宮內的文物估計是清理多少年都清理不完的,編制藏品名錄註定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對此,李建民研究員向記者表示,“我希望它的全部館藏都能透明,但首先,還是希望它能將管理工作透明化,出現問題能及時公開,這是第一步要求。”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