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新聞

國內一些藝術區上演“排擠性遷移”的中國版本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3-22 16:37:50 | 文章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北京798藝術區

世上本沒有藝術區,藝術家聚集得多了,也就成了藝術區。

北京的“798”、上海的“田子坊”、廣州的“紅磚廠”……藝術家們太喜歡扎堆了,而資本也正是看中了這點,從而就成了地區性的藝術群落。

南橘北枳藝術區

當年,曾經有人勸陳逸飛到蘇州河畔去搞個畫室,他立馬反對:“那裏一到晚上人都沒有,嚇也嚇死了,怎麼畫得出畫來!”他就是喜歡城市的嘈雜、熱鬧,同時又生機勃勃,隨處可見各種地道的上海風味的點心店和原生態居民的生活景象。

1998年,陳逸飛選中了上海泰康路210弄兩個工廠老廠房的800平方米做畫室。這裡的商業氣息很快蔓延到了周邊地區。2004年,好友黃永玉來玩,給這裡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田子坊”。

藝術家與商業區的雙贏局面在北京表現得尤為突出。2002年,美國人羅伯特在酒仙橋718大院裏租下了120平方米的食堂改造成工作室。之後,陸續有朋友看中這裡寬敞的空間和低廉的租金,租下一些廠房作為工作室或展示空間。口口相傳,“798”藝術家群體的“雪球”就這樣滾了起來。

目前,北京798藝術區有各類文化藝術類機構400余家,並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的重要集散地,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文化産業區。

傳承與規劃

北京安定門內大街上,眼見衚同口那“五道營歡迎您”的紅牌子,就可發現設計者的用心良苦。與另一處“被規劃”的南新倉有所不同,這裡沒有高樓大廈,小店裏也沒有千篇一律的紀念品。這裡確實如同10年前的南鑼鼓巷,在初春下午的陽光裏,覓到一點兒“歲月靜好,現世安穩”。

“五道營衚同這種基於傳統的文化資源和現代的文化資源發展出來的‘後城市化’文化區,正是在保護傳統的基礎上實現文化多元化的最好方式。”一位藝術圈內的朋友對這樣的模式相當認同。“最終,規劃的目的是為了讓人看上去就像沒有規劃過一樣。”

另一處生態藝術區的典範——方家衚同。這裡同樣沒有被時尚的現代藝術活動改變。在這條古香古色的老北京衚同裏,還可以見到半條衚同曾經的原貌,自行車、瀝青路、下水井蓋兒、水泥電線杆兒、住家院子裏伸出來的樹枝兒,院子門口還有著已經被風吹雨打幾代人的門墩兒。

可借鑒不可複製

在城市化進程中,藝術區蛻變為高級旅遊點、房價飚升等現象,正在制約著整個城市的“悠閒”。不可否認,國內一些藝術區正在上演著全球化背景下“排擠性遷移”的中國版本。

現在五道營一套面積300平方米左右未臨街的四合院,每月租金為4萬元左右。人流少了賺不到錢,人流多了地價會漲。小店店主們很矛盾,他們和遊客一樣,希望這裡保持特有的清靜和人情,但現實中的放棄正一步步臨近。“從歷史上看,藝術家最後往往都是被趕到城市的邊緣。”藝術家肖明説。“咱們已經在邊兒上了,現在還得更往邊兒上。”

美國紐約蘇荷區的開發建設過程,是一部二戰後的世界當代藝術史,它也為我們如何因地制宜地發展城市文化建設提供了參考價值。上世紀中葉,紐約蘇荷區商業蕭條,工廠倒閉,倉庫閒置。由於房租低廉,世界各地新銳藝術家群體逐步入駐此地。經過長期爭論,紐約市長決定:保留蘇荷區舊建築景觀,確認蘇荷為文化藝術區。之後,此地畫廊過千,藝術家近萬,書店、咖啡座、餐館、時裝店生意興隆,一派文化繁盛之象。

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我們擁有同樣的生活方式,每個人都敞開地瀏覽世界,所需的只是一根網線。藝術區帶給我們的是一處生活的細節。這樣的細節,不能再缺失了。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