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裝飾畫研究》創作作過程概述

時間:2009-10-15 21:22:46 | 來源:藝術中國

撐傘走親龐薰琹 白描 紙本 41.5×31.5cm 1945年 常熟美術館(龐薰琹美術館)藏 1938年,龐薰琹深入到“地無三里平”的貴州地區,當地土著居民的歌舞和純樸的性格、健壯的體格、歡快自立的精神,極大地吸引了他。他踏遍80多個苗家山寨,創作了20幅《貴州山民圖》。龐薰琹:“我認為研究少數民族的民族傳統,必須採取嚴肅的態度,不是用那種獵奇的眼光,有些裝束過去存在,現在他們自己已經拋棄,我們應該尊重他們的意見。少數民族都比較單純、善良,內心是美的,我們應該看到這種內在的美。” 龐薰琹在創作《貴州山民圖》時,選擇了一種適合表現個性特徵的獨特藝術形式,那是中西繪畫融合成有機整體的嶄新的藝術形式的探索,標誌著他是在與法國的傳統決裂中探索著自己的藝術道路,因而有的批評家稱這批作品為“他的藝術歷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作品。”20世紀40年代的龐薰琹是白描高手,眼明手巧,走筆如行蛇,遊絲似銀鉤,傅雷稱讚他“具有東方人特有的氣質,他的線條藝術成就很高,是東方人中的佼佼者。” 為此,其中10幅為英國皇家協會收藏,其餘則為中國美術館珍藏。龐薰琹是中國畫家進入苗寨,表現貴州苗族生活的第一人。在完成《貴州山民圖》的同時,龐薰琹還畫了一批反映苗民民俗的作品。

割稻水彩 絹本 54.5×40.5cm 龐薰琹 1946年 常熟美術館(龐薰琹美術館)藏繼20世紀40年代初完成20幅《貴州山民圖》之後,龐薰琹于1946年回到上海,又以同樣的手法,以蘇南農民為對象,創作了水彩畫《背簍》、《小憩》、《捉魚》、《割稻》等作品,這些作品造型真實和寫意結合,形意皆備。當時,有的批評家批評他不顧社會黑暗面而片面描寫光明,導人盲目樂觀。龐薰琹即予反駁:“我為什麼不常寫社會的陰暗面,因為現在我以為寫黑暗不如寫光明;人生需要藝術,藝術能給人以鼓勵……。反之,過去我的作品時時蒙上一層薄薄的悲哀。”顯然,這是他經過人生體驗後選擇的創作道路。

 

1  2  3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