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美術館的民營非營利之路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2-25 23:08:41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私立美術館誕生在何日?又是什麼力量促使它一直髮展到“今日”?追溯歷史,我們可以發現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威尼斯美蒂奇家族對藝術作品的收藏和展示。它是我們可以界定為私立美術館的第一家機構。而時至現代,私立美術館發展的亮點無疑是美國的古根海姆和帶有半官方色彩的紐約現代美術館。它們都是國內私立美術館可以借鑒的成功範例。

國外美術館的民營化之路已經走過了一段漫長的歷程,而相比之下,中國真正的私立美術館興起于上個世紀90年代的後期。1998年一批由企業創辦的民營美術館分別在瀋陽、天津和成都建立。它們是瀋陽的東宇美術館、天津的泰達美術館和成都的上河美術館以及1999年成立的具有半官方、半民營色彩的成都現代藝術館。再加上台灣商人曹日章于1997年在廣西桂林愚自興辦的桂林愚自雕塑園(可以歸入戶外現代美術館),真正形成了中國民營美術館的第一波浪潮。但是,從以上三家美術館的運營狀況來看,中國民營美術館的命運卻是令人擔憂的,因為這三家美術館都因操作不善、學術人才不足等因素,一年後便處於疲軟狀態。雖然上河美術館有著明確的自身定位和經營模式,然而在2001年也因房地産經營失敗,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援,最終宣告停館。

2002年前後,中國的民營美術館迎來了第二個春天。在這一時期成立的民營美術館包括:北京的今日美術館(2002年成立,投資人張寶全)、犀銳藝術中心(2002年成立),南京的紅色經典美術館(2003年成立,投資人葛亞平)。再加上成立於2000年的比利時人佛蘭克的現代藝術基金背景的藝術文件創庫,以及由東京畫廊背後出資、成立於2002年的“東京藝術工程”創庫。它們都是由國外投資興建,但是以中國經理人名義註冊並經營中國當代藝術的藝術機構,所以也可以算作是中國的私立美術館。

在中國當前的藝術土壤和文化背景下,美術館走民營化非盈利的道路還存在著如此如彼的困難。這是因為在目前的中國現狀之下,在藝術贊助機制和國家相關藝術品抵稅法規還未完善的情況下,國內私立美術館獨立探索的新的存在方式和經營模式是不成熟的。因此,國內的私立美術館在發展方向、經營機制、學術定位、展覽策劃、作品收藏、資訊儲備、學術宣傳、公共教育等方面是否能夠實現與規範意義上的私立美術館軌道契合,是一個有待進一步探究的課題。

事實上,以更宏觀的眼光來看待中國的私立美術館,我們可以發現一些目前沒有克服的困難或者弊病。尤其是越來越多的地産商人意識到樓盤要熱炒,文化是作料,當眾位地産精英一夜間發現,有了藝術相伴的地産聲名可以成N次方擴散,於是,無數的地産公司開始與藝術聯姻,藝術搭臺經濟唱戲,私立美術館便成了“夾縫中生存”的野草,蜿蜒曲折,畸形發展。但是,國內的私立美術館還沒有形成基金永久支援和執行館長負責制,管理上依然實行人為化操作模式,並且分工體制不完善,工作上“撞車”事故時常發生。其次私立美術館沒有明確的學術定位和發展設計,在經濟增長的浪潮中貪大求全的心態依然在作祟,導致學術品牌沒打出去,冤枉錢卻花了不少。再次,海外的藝術創庫注重文獻收集、整理和出版工作,然而國內很多私立美術館缺乏對此方面的考慮與重視,因此也無法實現收藏品的學術增值。在這樣一種現代藝術轉型時期,投資人成了私立美術館管理的“紅衣主教”;策展人以個人喜好主宰展覽的學術導向;而藝術家便做了江湖藝人,漂泊一族。

任何事物都要經歷從開始到發展,再到興盛的過程。對於中國而言,民營非盈利顯然還屬於新生事物。很多人對它的認識包括社會財富本身能夠投入到公益性文化藝術基金的資本數額都還是很有限的。現在,不管是主觀的意識,還是政策的扶持,抑或是自身的資本運作都處於一個逐漸的建設當中。即便目前民營美術館的非盈利之路出現一些坎坷,也是發展中的一個必然。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美術館建設進入“高潮”期
· 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就《耕耘與奉獻——吳冠中捐贈作品展》答記者問
· 亞洲有責任深刻地研究自己的東西——訪新加坡美術館館長郭建超
· 中國美術館-澳門回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