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評論] 從“打倒文人畫”到“中國元素”的泛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8-11-07 10:15:59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從“打倒文人畫”到“中國元素”的泛化

  宋永進/ 文

  在許多當代藝術家和批評家眼裏,視覺意義上的“中國元素”已經成為當代藝術本土化的標誌性內容。“中國元素”隨著2008北京奧運會的落幕進而成了大眾流行的公共話題。在這樣一個讀圖的時代,視覺意義上的“中國元素”的重要性和時尚性幾乎不容質疑。

  上世紀初,國人為了改變西方眼中愚昧落後的東方形象,開始全面向西方學習。陳獨秀等人也因此提出了改良文人畫,倡導西方寫實繪畫的主張。八十年代,隨著革命文藝的退場,一批激進的當代藝術家和批評家一面承接陳獨秀的主張,高喊“打倒文人畫”的口號,一面以高昂的姿態再次掀起學習西方藝術的浪潮,並逐步發展成為盲目的全盤西化。一些頗具影響力的藝術批評家從西方當代藝術的發生現象和發展軌跡中抽取用以主觀虛構中國當代藝術繁榮圖景的敘述概念、建構模式和理論依據,並在中國藝術發展的客觀現實中尋求與西方當代藝術現象相似的蛛絲馬跡,物色、籠絡和扶植符合自己預想的藝術家個體,將其各就其位,最終成功地創造出一部酷似西方當代藝術史的中國當代藝術史,並推出了一批“青史留名”的當代藝術家。這些非官方的當代藝術家既沒有對西方現代藝術、後現代藝術以及當下前衛藝術的文化背景和發生緣由進行客觀地分析,也沒有對西方藝術的方法論和美學觀作深入探究,而僅僅停留在表像解讀、形式複製和情緒發泄的初級階段,因而完全沒有資格和能力與西方當代藝術進行平等對話。由此誕生的“當代藝術”,表面上看,擁有全新的藝術視角、全新的圖像模式、全新的視覺效果、全新的藝術流派和全新的藝術文脈,實質上既沒有對西方藝術的文化養份進行批判性地吸收,也沒有經歷與中國傳統藝術進行正面的碰撞與磨合,沒有直面中國當代人的生存狀態和遭遇的文化問題,並在實踐的過程中逐步確立符合當代中國的審美觀和價值體系,因而無法代表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當代藝術。對西方藝術現象的簡單複製和模倣或許對推介和普及西方當代藝術,以及使中國藝術家擺脫文革時期藝術觀的束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傳統審美基因也隨之不斷流失。代表官方的藝術群體,在告別革命文藝之後,則大多仍然沿襲前蘇聯現實主義或西方古典主義陳舊的思維模式進行創作,或以西方現代藝術既成的語言形式(如點、線、面)或媒材表像(如:肌理)等現代元素來粉飾蒼白的畫面,或在語言形式層面進行淺層次的中西融合的探索實踐,而沒有把中國傳統藝術(包括民間美術)的精神內涵和藝術氣質很好地傳承過來。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缺失日益顯露。

  中國傳統藝術與當代文化生態相脫離變得愈加嚴重,搖搖欲墜的傳統美學體系在西方藝術觀念的衝擊之下不僅沒有被激活,反而面臨全盤坍塌的危機。直至上世紀九十年代,藝術家對傳統藝術的美學價值開始反思,這反映出在埋頭學習西方先進科技和文化過程中被淡化的民族意識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增強和當代藝術的復興逐漸甦醒。遭遇多次斷流的傳統藝術有望被重新關注、挖掘、梳理、研究和傳承。然而,由於當前藝術界的學術浮躁和急功近利,許多當代藝術家(也包括一些活躍于海外的藝術家)回避對民族藝術內在文化的關注和挖掘,僅僅借助代表中國文化的漢字、民族服飾、傳統建築的圖式符號以展示民族特色或標明在國際藝術界的文化身份。萬眾矚目的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也反映出國人對待傳統的相同姿態和認識上的局限性。“中國印”、“中國紅”、“書卷”、“畫軸”、“竹簡”、“祥雲”等等“中國元素”依託聲、光、電等高科技展示出非凡的視覺效果。單純從藝術設計和文化宣傳的角度來看,這或許是一個成功的範例,既為億萬觀眾提供了一場盛大的視覺盛宴,也向世界人民報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功能表,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處在自我認同期待中的國人的民族自尊;但從文化角度看,整場晚會僅僅是傳統文化符號的簡單羅列和擺布,而並未傳遞出設計者和觀眾所期待的真正能夠彰顯民族精神的文化資訊。以西式話語方式命名的“中國元素”,其內容的實質是圖式化的文化符號,而非藝術的內涵和文化的本質。在中國當代藝術的文化結構中,即便真的具備了少量幾味中國文化的元素,那也是遠遠不夠的,更何況是僅僅貼上一個漂亮的文化標簽。視覺意義上的“中國元素”並不能掩蓋民族精神和當代精神缺失的實質。

  當前許多蓄意籌謀用以招商引資的民間文化節或祭祀活動不也是如此麼?大投資、大宣傳、大場面,氣勢恢宏、氣氛火爆,充滿強烈的視覺刺激並引來眾多媒體的聚焦,而那份濃濃的鄉土味和傳統文化氣息卻早已煙消雲散,儘管其間借用了五花八門民族或民間的外在形式元素,仍然無法召回民族精神之魂,只有從淹沒在人群中的那些手捧香燭的樸實老農仁慈的眼神、和善的表情和虔誠的舉止中,才能真正感受到一絲民族文化的痕跡。歡欣雀躍的喜慶背後竟然是如此悲涼!

  當代藝術期待從視覺的張揚回歸精神的確立!

  2008/10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評論] 對藝術“神化”的反思
· [評論] 誰來關注“第三藝術群體”?
· [評論] 宋永進的色彩藝術
· [評論] 靜物·寓言—宋永進油畫《遮蔽》
· [評論] 先有宋洋還是先有BADGIRL

藝術中國 | 廣告服務 | 招聘資訊 | 聯繫我們 | 合作夥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artchina@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