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評論] 誰來關注“第三藝術群體”?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8-08-12 08:44:47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宋永進/文

  “八五新潮”以來,當代美術界逐漸形成了“二足挺而一足瘸”的三角態勢:以政府權力為平臺的官方藝術圈、以強大經濟為後盾的商業藝術圈和散落在“新民間”的圈外藝術家群體。

  官方藝術圈代表藝術界的學術“權威”。他們擁有令圈外藝術家仰望的行政級別和專業頭銜,甚至還掌握著丈量學術的“公尺”。他們在美協,在畫院,在研究院,在群藝館,在美術館……在計劃經濟體制時代遺留下來的“大樹”底下,或乘涼、或正襟危坐、或呼風喚雨(當然也有默默耕耘的優秀藝術家)。這些藝術家自然組成了第一藝術群體。商業藝術圈則在藝術市場中有其獨特的生存方式和優勢。活躍于宋莊、798、草場地、索家村以及各地畫家村的一部分藝術家(其中也有真正具有個性的藝術家),往往以滿足西方中低文化階層的欣賞口味和消費需求為目標,並夥同商家和某些批評家合成三位一體,互相吹捧、互為利用、互相依賴,配合得天衣無縫,實現商業目的之後開始從邊緣的身份逐漸轉向主流,打破了官方藝術圈獨霸天下的藝術格局。這些藝術家形成第二藝術群體。這兩大藝術群體分別借助其強大的行政權力或商業勢力,在各自的地盤上把持著學術的話語權,在鮮花和掌聲的簇擁下,在商業神話的演繹下,在媒體輿論的推動下,漸漸地成為人們心目中的藝術中心。

  圈外的一部分藝術家,或因仰慕圈內名流的顯赫身份而奮力追逐,或因迫於生計而無奈地在入夥第一群體還是第二群體的選擇中尷尬地左右搖擺。其中只有少部分“有悟性”、“識時務”的藝術家最終實現了進入官方藝術圈的夢想。他們把官方組織的美術展覽當作神聖的追求目標,把某些評審員的欣賞習慣和審美局限視為藝術的崇高標準,乃至拋開個人的真實情感和追求,通過觀“天象”、把“風向”,從上級政策的“表情”、各位評審員的“口味”和歷屆獲獎作品的“氣色”裏嗅出其中的“奧妙”,或乾脆將《全國美展獲獎作品集》擺放在畫架邊,把已經獲得“權威”認可的藝術形式和繪畫風格當作自己創作的翻版,甚至撇開藝術探索而直接去疏通評審過程中的重要“關節”,作品果然入圍了,得獎了,也許還榮獲“得獎專業戶”的美稱(不否認其中少數優秀作品)。還有少部分藝術家則通過圈內人物的“點化”或“引路”,混入商業藝術圈,從中分到一杯羹。

  事實上,對於圈外更多的藝術家來説,從事藝術不是為了晉陞職務或崗位,不是為了純粹的學術追求,也不是為了迎合時尚的文化消費需求,而是個人的一種精神需要,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他們無須迎合或遷就他人,無須投其所好,無須蓄意偽裝和自我推銷。他們虔誠、執著、自信,甚至有些固執,面對中西藝術觀念的急劇碰撞和當代生活方式的日新月異常常遭遇困惑和迷惘,在猶豫和徘徊中逐漸形成個人的審美觀。他們不願參與過多的事務性活動和社會應酬,更不願介入火爆的名利場,希望在平淡而真實的現實生活中去體驗審美的樂趣。優秀的藝術作品正是在這樣的藝術狀態裏不斷誕生。然而,這些平民化、“不識時務”甚至偏執的藝術家,顯然很難融入身份“高貴”的第一藝術群體和第二藝術群體,常常被排擠在主流藝術圈之外,甚至鮮為人知。這群沒有圈子歸屬的藝術家,姑且稱之為“第三藝術群體”吧!這個群體隊伍最為龐大,來自“新民間”的各個角落,其中有從專業院校畢業的職業藝術家,也有缺乏系統專業訓練而全憑興趣愛好默默堅持的被呼為“業餘畫家”的藝術家,有高等專業院校的專家教授,也有中小學的普通美術教師,有街巷市民,也有鄉村百姓,有自始至終從事藝術工作的,也有半路出家的,有經濟富裕的,也有連工作、家庭等基本生活條件都還缺乏保障的……貧民性、草根性、民間性、多元性的文化身份,決定了其作品的真實性、豐富性和當代性,並散發出原生態文化的氣息。正是他們構成了真正意義上的當代藝術的重要陣營和大後方。然而,他們不一定擁有顯赫的學術身份和藝術頭銜,不一定有重量級藝術團體的依託,不一定有可以亮相的大舞臺,因此,儘管不乏感人的優秀作品,甚至常常有大作問世,卻很難有機會展示自己,並得到學術界和大眾應有的關注和重視。

  當媒體把目光投向虛高的拍賣天價時,當藝術消費者和畫商盲目地追捧和炒作名流、大腕時,當一些批評家忙於為官方藝術圈或商業藝術圈爭奪勢力範圍時,有誰來關注“第三藝術群體”的生存狀態,以及他們的成敗與得失呢?又有誰來為那些真正的藝術家搖旗吶喊呢?難道“第三藝術群體”的藝術家和藝術作品就應該永遠被“養在深閨”或“隱居深山”麼?

  2008/7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專稿] 長澤鬱美個展
· [專稿] K·畫廊陳列系列展之二
· [專稿] 浙江龍遊旅遊宣傳主題口號
· [專稿] 陳家剛個人攝影作品展
· [專稿] 劉文個人當代油畫展

藝術中國 | 廣告服務 | 招聘資訊 | 聯繫我們 | 合作夥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artchina@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