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評論] 對藝術“神化”的反思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8-10-22 17:32:17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對藝術“神化”的反思——“去他媽的藝術”與“人人都是藝術家”

 

  世藝網:很多人都認為這件作品褻瀆了神靈,是對很多人信仰的不敬,您的本意是什麼?

  顧群業:那些跟貼我每天都看,説我不敬佛。那我問你,我做的這個東西是佛嗎?如果你説是,那顯然你的回答是錯誤的,我不過是做了一件鑄銅的雕像而已,我怎麼可能做一個“佛”出來呢?如果你回答我做的不是佛,這個問題就更簡單了——既然我做的不是佛,那麼大家對我不敬佛的指責從何而來呢?

  其實我創作這件作品的用意也不是那麼難以理解,只是大家過於看重了表面的形式。藝術雖然是真實的表達,但可能會採用遠離現實的荒誕形式。如果“看到什麼就是什麼”,那麼所有的藝術作品都沒有意義了。

 

  世藝網:那麼,為什麼要選佛像作為表達觀念的媒介呢?採取其他不會引起歧義的形式不是更好嗎?

  顧群業:其實我很明白為什麼會有批評的聲音。從跟貼當中就能看出來,他們認為我是利用了很多人的宗教信仰作為噱頭。但我需要的就是這種噱頭,沒有這種噱頭就達不到我想要表達的效果。你的問題很專業,藝術的表達的確是需要媒介的,有時候就是需要極端的表現形式才能取得強烈的震撼效果,因為強烈的對比才會觸動人心。

  之所以選擇佛像,跟我對宗教的理解有關。我認為宗教的核心思想是“敬畏”,而這個手勢有挑戰權威的意思。所以在創作手段上,是採用了對比的手法,法相莊嚴嘛,這個手勢卻是罵人的意思,是崇高與粗鄙的對比。

  我從來都不認為宗教的存在沒有價值,相反我認為它的確是人類自我救贖的有效方式。只是我的看法比較悲觀,我認為人類的罪恐怕無人能救。我承認我無法達到宗教信仰的境界,但我同時相信跟貼罵人的諸位也沒有一位是神,大家都是一樣的,誰也不要批評誰。我想説的話我一定會説出來,哪怕有再多的批評,我堅信真誠的東西是會打動人的。



  世藝網:藝術的表達有沒有禁區?

  顧群業:事實上有禁區,但不該有禁區。我説過藝術家也是人,也有發自內心對名利的追求、對權勢或大或小的野心,以及來自政治、宗教、學派甚至潮流的壓力和影響,這些就是所謂的禁區。但是藝術追求的就是自由,就是要突破禁區。對我而言,藝術創作是體現自由意志的最佳形式,我希望自由的表達,而且決不會放棄自由的表達。

 

  世藝網:您周圍的朋友怎麼看這件作品?

  顧群業:朋友們還是理解的,這件作品不難理解。

 

  世藝網:謝謝您接受我們的採訪,最後一個問題:您認為什麼是藝術?藝術要表達的是什麼?

  顧群業:藝術是一種能夠引起人的情感或思想共鳴的東西,情感交流是它的一個功能,所以藝術並不是給少數人欣賞的。只要不是腦子有問題,人人心裏都有潛在的藝術素質,這就是産生藝術共鳴的心理機制。這可以用阿恩海姆的視知覺理論來解釋——藝術家和觀賞者借助作品,形成共鳴,完成一次心理同構。傳播學也有相應的理論闡釋,就是編碼與解碼的學説,只要編碼一致,就可以正確解碼,從而理解作品並産生共鳴。從完整的藝術過程來説,人人都有藝術素養,無論是觀眾,還是藝術家。因此,從廣義的角度理解,“人人都是藝術家”。當然也需要具體分析,同一件東西,不見得對誰都是藝術品——這是由於編碼機制不同——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批評我的作品。藝術不是高懸于象牙塔之上的東西,藝術家也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去他媽的藝術,去他媽的藝術家”,就是用一種極端的方式,對藝術“神化”的一種反思。



 

 

1   2   下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評論] 誰來關注“第三藝術群體”?
· [評論] 宋永進的色彩藝術
· [評論] 靜物·寓言—宋永進油畫《遮蔽》
· [評論] 先有宋洋還是先有BADGIRL
· [評論] 讀畫家江南岸的畫

藝術中國 | 廣告服務 | 招聘資訊 | 聯繫我們 | 合作夥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artchina@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