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專稿] 朱屺瞻藝術館——余世堅個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7-08-09 09:20:35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回首綠波三峽暮

  余世堅個展
  IAN SOLO EXBIHITION

  開幕式:2007年8月9日 4:00 pm
  展期:2007年8月9日至8月18日
  主辦:朱屺瞻藝術館
  地點:歐陽路580號 朱屺瞻藝術館2-3樓

  2007年8月9日下午4點,香港現代水墨藝術家余世堅先生的個展在朱屺瞻藝術館開幕,本次展出的八十余件水墨作品,凝聚了余世堅先生從事文人水墨創作四十年來的主要代表作,余世堅先生認為文人畫一詞的當代意義,就是“知識分子的繪畫”。整體而言,該概念蘊涵了人文的、“和而不流”的,非單止面向市場和時尚的各種取向。其中國的傳統特色,更有濃厚山水田園的詩意和謙謙君子的氣質。

  余世堅于1943年抗戰期間出生於中國。年少活躍于香港學生文壇。60年代中期從遊呂壽琨等,並參與多項港臺海外的新水墨運動中的重要展出。70年代遊學美加,並於多倫多主要畫廊區開設“今代畫廊”,推動當代中國藝術。1982年後回到中國及­香港從事水墨創作,在北京、上海、珠三角及­香港等地經常展出。

  他的作品是現代水墨風格的形式,近乎抽象表現主義手法的潑彩畫作,又有一些很有皴法、落筆細緻而帶古典味的山水畫。余世堅的山水觀景,不是從真實的景物出來,他所繪寫的自然也是找尋自己生命的方式。

  從現代歸納古典——余世堅的創作歷程

  讀現代人的國畫作品,往往發現泥古心情是遠遠超過對自然真實的開懷,人物畫與山水畫的內容和筆墨的表現形式,多以模倣的手法製造古典的形格。

  藝術廣義指思想與技術巧妙結合的製作活動。中國繪畫一向是特製的自我表現。觀余世堅于大一藝術設計學院參觀余世堅的「山水骨風」水墨畫展。不少認識余世堅的朋友都覺得他的作品令他們驚訝。驚訝的是他把傳統歸納于現代。而我們一般所認識他的作品是現代水墨風格的形式,那近乎抽象主義手法的潑彩畫作,但今天所見卻是一些很有皴法、落筆細緻而帶有古典味的山水畫。

  近十年來他似乎淡出畫壇,一心修煉,他吃全素,不食肉,鑽研哲理,貌似一個出家人。他忽然再現身畫壇,他的行動、他的作品也是我們同輩的人,回歸共創香港美好,和曾參與過當年水墨畫運動的人所關心的。事實上,余世堅七十年代經常寫字和繪畫,也許他只是習而不展。

  他今日的作品,依筆者記憶,蘊涵當年我們在呂壽琨老師的督導下學習臨摹的經驗,但有所不同的是他不以摩倣為目的,更不以為能學古人,得其形便自喜,而是他學習古人之能活用,將這種知識經過選擇而重現出來。求變,不受古人所縛,一如元代一些畫家捨棄了南宋畫法而從北宋演變另一種風格。他所體驗的是宇宙的存在,大自然的生息。

  欣賞古畫作品總會了解黃公望的富春山圖表現了作家對主題的真實體驗。而王蒙畫作也反映他對泰山的實地描寫。與西方風景畫之有所不同,是他們通過筆墨來表達,而不是從對景的寫實來描繪。余世堅的山水觀景,也不是從真實的景物出來,他所繪寫的自然也是找尋自己生命的方式。他把自然有意識地佈置于畫面。亦將山水形象來配合主觀的筆墨表現。余氏的畫作不過分求佈局構圖,他的山水結構是抽取山林的一部分在形象上來描寫,內容顯得單簡,這種氣氛亦表現一種空曠的感覺和平淡融合的氣息,這是他師自然的時候,也有師我的意念所得的效果,表現的是他的主觀意念、筆墨和情懷,使畫看來更具文學化和人格化。

徐子雄
香港作家協會主席
香港藝術家聯盟副主席
于香港

 

余世堅文人水墨四十年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專稿] 東京畫廊——亞洲身體
· [專稿] 梁衛洲攝影作品展
· [專稿] 雲天影像空間《對話》開幕酒會
· [專稿] 泰國當代:魅力與裂縫
· [專稿] 向背

藝術中國 | 廣告服務 | 招聘資訊 | 聯繫我們 | 合作夥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artchina@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