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滾石》深入調查:Beatles解散純屬意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8-26 09:34:35 | 文章來源: 新浪娛樂

米卡爾-吉爾莫:《Beatles為何解散》

當我步入成年人的行列時,正趕上Beatles的時代,我一直對此深懷感激。Beatles不僅讓我們享受了音樂的樂趣,還讓我們體會了團隊的力量。這支團隊意味著新的理想,新的觀點,新的樂趣、藝術、憂患和政治力量。在我看來,Beatles是推動60年代青年文化發展最浪漫、最戲劇化的民主楷模之一。他們本身就是一個民主團體——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即使産生矛盾,他們也會用兄弟般的情感,在追求共同夢想的道路上達成共識。

但是在現實中,民主總是柔弱而短暫的。Beatles也證明了民主的這個特性,我們在他們的最後時光共同見證了它的作用。由於Beatles太強大太重要了,所以當他們解散時,儘管存在著矛盾、衝突、痛苦,以及種種愚蠢的行為,他們都不需要做出任何解釋。當60年代的團體理想和民主追求被其他東西所取代時,Beatles也成為了其中的一件犧牲品。對此他們也有所認識,畢竟他們深信,愛是個體和社會實現自我救贖的手段。當他們分別時,破碎的不僅是他們的關係,也是彼此的心。這一點在過去通過很多途徑都能觀察到。一個團隊的楷模就這樣結束了,就像他們所處的分裂的時代一樣,這難免會帶來陣陣憂傷。

Beatles為什麼解散和如何解散一直都很神秘,這個問題總是被敵意和貪婪包圍著。約翰-列儂把樂隊的結束稱為“離異”,但這僅僅是他對自己離開的評價。(顯然,列儂並非恰當離開別人的榜樣,你可以看看他是如何離開自己第一任妻子辛西婭的。)到底發生了什麼?我開始相信,那是一些和離異不同,並且更加糟糕的事。一年多以前,我就開始從65篇文章和1440頁的筆記中研究這個事件。在各種歷史學家、批評家、傳記作者、音樂學者、社會學家和新聞工作者的文章裏,無疑都會指出是誰造成了解體,誰有罪,誰只是無能為力的。事實上,他們都是好人,沒有壞蛋。人人都會犯錯,他們當然也會有嚴重的失誤。

我的研究不可避免也要得出某種結論,但是這個結論有些讓我吃驚:Beatles解散純屬意外,它本是約翰-列儂的一個策略,結果卻導致了嚴重的失誤。

人們一直以為Beatles是在1969年9月解散的,當時列儂告訴他的隊友、妻子大野洋子、經理艾倫-克萊恩,自己決定離開。在那個時候,專輯《Abbey Road》創下了樂隊有史以來最成功的銷售紀錄。數月以後,保羅-麥科特尼也宣佈離隊,和列儂不同的是,他是公開宣佈的。儘管在樂隊解散過程中有很多關鍵事件,但是保羅的舉動也許是最具有決定性的。他比任何人都更愛Beatles。當然,他對約翰的愛也比約翰對他的要深。正是因為保羅的足智多謀和頑強毅力,才使得Beatles在樂隊功臣、經理布萊恩-愛普斯坦去世後,還能繼續團結並且獲得成功。雖然列儂被公認為是Beatles真正的天才(這一點不容爭辯:他創作了樂隊大部分的傑作,直到他們事業的最後兩年,也是他創作了專輯裏最優秀的歌),但是這樣説也無可厚非:沒有麥卡特尼,Beatles就不可能在歷史上如此特別和持久。另外,和列儂不一樣,麥卡特尼知道,Beatles四人的獨立事業永遠無法超越合作時的成功。所以對保羅-麥卡特尼,Beatles中唯一一個不會因為意氣用事而離隊的人來説,離開就意味著結束。他沒有玩弄自己對Beatles的愛,也不想對自己的痛苦不敬。

麥卡特尼被迫陷入一種困境,這種困境約翰-列儂、喬治-哈裏森和艾倫-克萊恩都不可能遇到。至少其中的兩個人本應該愛保羅就像保羅愛他們那樣,但是他們把自己的所見視為保羅的專制,並産生了恨意。了解列儂和哈裏森想法的人曉得,他們認為麥卡特尼並非Beatles的功臣。他們提供的唯一論點就是,自從愛普斯坦死後,他們就沒有期待要繼續。當時他們所做的一切最終成就了Beatles的偉大,只是在那種情形下,任何遠瞻都是不可能的。

這個策略實際上是個多重策略。哈裏森和列儂都很聰明,他們明白希望和友誼的重要性。但是他們也可以成為忘恩負義的小氣鬼。他們兩個在早些時候就不喜歡樂隊有那麼多歌迷,列儂1970年接受《滾石》採訪時説:“該死的雜種們,把我們都榨幹了。”在樂隊最後的日子裏,他們都因為收入過高而飽受糾纏。

在我發現的所有事實中,最令人不安的是兩件事。列儂和哈裏森(尤其是列儂)從1968年就開始破壞Beatles,直到樂隊最終解散。我相信二人都曾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而懊悔,因為我不認為列儂和哈裏森(仍然尤其是列儂)真的想讓Beatles結束,儘管他們當時可能不知道。我想他們只是打算改變樂隊中的權力分配,讓Beatles的合作形式更加隨意。他們就是想支配麥卡特尼。但是他們玩得有點過分,1969年對麥卡特尼的做法不太體面,1970年初更是不可原諒。

隨後的結果是戲劇性的。雖然我們在這篇文章中沒有過多篇幅進行深入探討,但已經説得夠明白了。當保羅宣佈離開時,列儂很憤怒很受傷。儘管他對外宣稱認為樂隊可以重新開始,但是心裏明白已經無法彌補了。在隨後的採訪和歌曲中,他和麥卡特尼之間發生了激烈的交鋒。

當麥卡特尼就樂隊解散事務向法院上訴時,另外三名成員在法律文件中聲稱沒有理由解散樂隊,沒有真正的衝突來阻止他們繼續共事。約翰-列儂、喬治-哈裏森和林戈-斯塔爾認為,這些只是法律和財務上的問題。但是他們忽略了一件特別的事情,那個他們選擇的管理者,會計和經理艾倫-克萊恩,讓他們失望了。他們得感謝麥卡特尼,也許正是因為他的法律行動挽救了Beatles的財産。但是他們從來沒有為1970年的做法向麥卡特尼道歉。有些傷可以在時間中痊癒,有些損失卻是永遠的。在生命的最後,列儂説:“我的離別不像我喜歡的那樣好。我為這個不好的感覺而遺憾。”

我意識到把Beatles解散的過程揭露出來並不是一件好事。他們的音樂顯然蓋過了這場災難,而且永遠會。雖然列儂和麥卡特尼在樂隊的最後幾年一直沒能達成共識,但是他們一起製作音樂,甚至包括他們之間的矛盾,仍然是一種合作。這一點在後來經常被忽視。

無論合不合適我都要説,從來沒有哪篇文章像這篇一樣,讓我深深著迷和感動。Beatles的結束讓人不解,但它同樣是卓越的。無論他們之間有什麼問題,儘管他們在最後一兩年相互猜疑,Beatles一直知道如何通過音樂來溝通,再沒有人能夠像他們那樣心心相印。他們長期的合作夥伴、製作人喬治-馬丁這樣描述最後一張專輯《Abbey Road》的工作情形:“當四個人一起出現在一間屋子裏時,那種風采難以形容。他們的音樂比過去更棒。”

這種風采超越了空間的限制,迷倒了世界。它是歷史上的一股重要力量,它讓我們現在生活的世界成為可能,什麼都不能將它破壞。我將永遠對生活在Beatles年代心存感激。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歌德范兒”國際大派對9月免費登場798藝術區
· Carsick Cars主唱張守望:一直在路上
· 北歐最強金屬樂隊博多之子09北京音樂會將舉行
· 重返1969:獻給沒有親歷嬉皮運動的樂迷(圖)
· 重返1969:伍德斯托克的自由及其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