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評論與創作各行其事

時間: 2015-01-30 11:25:44 | 來源: 揚子晚報

首頁> 資訊> 聲音

我曾聽一位搞美術評論的放言:藝術應該是理論指導下的創作;又聽一位畫家説,創作是畫家個人不斷摸索的經驗積累,他們説的所謂理論一點意義都沒有。理論和實踐不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毫無疑問是先有創作實踐,後有評論總結。前代對創作活動的理論概括,可作為後代的基本認知,而不是既有規定,當代評論應該面對當代創作,找出新的規律,而不是用既有概念評論新的創作。實際情況恰是,每個社會門類從它依賴的母體分離出來以後,都會形成獨立的運營規律。比如《尚書》學,母體是這本上古史書的史實,而經過2000多年的演繹,它的主流基本已脫離史學而成為訓詁學、文獻學,説白了它已成為《尚書》研究者自身傳承的學科。美術評論也一樣,它本來是應美術創作而産生,成熟以後它就可以相對自説自話了。創作活動也是,它原本是服務於宮廷的裝飾,做大了就如同客大欺店,不受賞畫人的制約愛怎麼畫就怎麼畫了。這些都是人類社會大的異化規律。

當代主流的美術評論一般發表在美術核心期刊上。所謂核心期刊是世界通行的慣例,指期刊中學術水準較高的刊物,是進行刊物評價而非具體學術評價的工具。相當一批教學科研單位申請高級職稱、取得博士論文答辯資格、申報科研項目、科研機構或高等院校學術水準評估等,都需要在核心期刊上發表一篇或若干篇論文。而中文核心期刊是學術界對某類期刊的定義,一種期刊等級的劃分。國際與國內核心期刊的不同在於:一個是刊物水準的評價結果,一個是天生的等級賦予。發表在核心期刊上的美術評論無需針對美術創作,而是評論者出於自身職稱、學位、經費等等的需要,選擇自己擅長的論題進行演繹。同樣有關美術研究的著述,出發點都是研究者個人的內在需要,而不是研究對象的需要。這樣就造成了評論與創作成為不相干的兩塊皮,偶有評論家與創作者面對面的書畫展即興研討會,要麼阿諛奉承,要麼大談“六法”或“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些老古董,難怪書畫家聽得不耐煩。

除了主流就是末流,這種評論是創作者的私屬。所謂私屬是指私人的家奴、親信,確實比高大上的核心期刊等而下。現狀就是這樣,這類評論中常見詞有:堅守傳統、涉獵諸家,師法自然、自出機杼;大手筆、大製作,不輸古人、美術史上的新篇章,畫壇領軍人物、書壇最具潛力;實力派、學者型、文人氣、書卷氣,筆墨酣暢、水墨淋漓、天人合一、天地精華……等等。這類文章有的是名家提攜弟子或迎奉權貴的寒暄之辭,有的是著名學者教授有償服務高額收費的傑作,往往除名字和生平屬於被評論者外,其餘與實際情況幾乎不求吻合,如同可以任意填充不同人名的格式文本。這類文章常常發表在報刊的付費版面,或作為個人書畫集的前言。看得出書畫家本人喜歡這種評論,卻不知是否有人閱讀、有人相信?我倒是常常聽到同行輕蔑的嗤笑。

凡此種種都是當今藝術品市場繁榮表像背後的亂象,這也不單純是藝術領域的問題,所以只能羅列現象,暫時沒有辦法解決!(文/孔祥東)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