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市場

評論:中國當代藝術市場開始對“F4”説“不”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12-03 16:21:29 | 文章來源: 中國新聞網

長期由西方收藏者主導的中國當代藝術市場正在經歷一個“由外到內”的過程。有跡象顯示,經過一輪西方藏家的出貨,以“F4”為代表的部分臉譜化中國當代藝術品已走到市場邊緣。

“F4”的名稱來自2001年台灣流行電視劇《流星花園》的四個主角,當時張曉剛、岳敏君、王廣義、方力鈞四人作品在國際拍賣市場價格已達千萬元人民幣,由此被冠以“當代藝術F4”之名,並被沿用至今。

但今年剛結束的香港佳士得“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專場成交64件作品,張曉剛的《無題》和《黃色嬰孩》低於估價成交,撤拍一件;岳敏君雕塑作品流拍;方力均、王廣義上拍作品也低於估價成交。同場拍賣中,趙無極10件作品成交額達2.3億港元,朱德群的11件作品成交額近1.52億港元,兩人作品成交總額佔專場的40%。

香港蘇富比今年的春拍結果更耐人尋味,作為蘇富比當代藝術板塊的圖錄封面,岳敏君《飛翔》原估價900萬至1200萬港元,遭遇流拍。此外,方力鈞《2005,1,11》、曾梵志《無題》、王廣義《大批判系列》相繼流拍。這些訊息顯示,被認為適合西方買家審美與購買喜好的部分中國當代藝術作品,經過一輪西方藏家的出貨,已走到市場邊緣。中國主流資本的曖昧態度,使此類拍品流標和價格走低屬意料之內。

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啟動,經歷了一個“由外到內”的市場過程。從誕生起,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就被西方收藏者主導。有數據統計,目前五分之四以上的“中國當代藝術”作品是被海外少數收藏者所購買的。海外投機者拉動這些作品的價格,使其在短時期內升值巨大,並將價值標準強加給國內收藏者。

但這些作品長期以來頗受詬病,其特徵為畫面形象臉譜化,一味荒誕、木呆甚至血腥,趣味低級;形態醜陋或呆板、色彩媚艷或蒼白、趣味怪異或庸俗,以及運用圖式化的政治符號。一個畫家一種畫面造型,幾十張甚至幾百張畫就是場面翻來覆去變換,而核心造型一成不變。一部分中國當代藝術家甚至刻意迎合西方的意識形態偏見,這些作品採用醜化人物、反諷政治的方式不適當地表現中國的社會與文化。

藝術批評家徐子林認為,從市場的角度來講,以“F4”為首的這批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價格上升空間越來越小。在過去近10年時間裏,這些藝術家的作品價位已經過度透支,之所以其作品還受到一部分人的追捧,主要在於中國有很多跟風的買家,他們對當代藝術知之甚少,難以做出獨立的藝術判斷。

反觀12月1日剛結束的蘇富比北京藝術周“現當代中國藝術拍賣會”,備受矚目的趙無極經典作《抽象》,以2200萬元人民幣起拍,最終以8968萬元落槌,刷新了畫家畫作有史以來的成交紀錄。這位長期探索中西方繪畫技藝交融的畫家,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空靈意境,融入到了西方現代繪畫的形式和油畫的色彩技巧中,創造了色彩變幻、筆觸有力、富有韻律感和光感的繪畫新空間。

而靳尚誼的《塔吉克新娘》則成為今年嘉德秋拍的冠軍,以8510萬元人民幣創出畫家拍場新紀錄。該畫20世紀80年代橫空出世,徹底擺脫中國“土油畫”的粗糙與黯淡,將油畫藝術性展現得純粹而自然,可謂博物館級作品,價值不言而喻。

由此或許可預見,當代藝術品收藏、投資的理性時代漸行漸近。而隨著海外資本的撤離,內地藏家成為當代藝術的主流,他們的收藏趣味和品位決定了下一波熱潮的走向。《塔吉克新娘》的高價成交就是內地收藏趣味的進一步彰顯。當代藝術品市場不再以西方的審美趣味去評判當代藝術家,隨著藝術品市場逐漸回歸理性,以及對其學術性的梳理,華人收藏家的收藏理念和審美趣味已不同以往。

在境外藏家撤資之後,中國當代藝術品價格高漲的背後是新一波的投資人和收藏家的入場。在經過10多年的市場磨礪和淘汰之後,大量新人、新資本的介入必然提升業界的經營水準和藏家的品位。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