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聲音

張晴:構建國家敘事的視覺美學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10-17 16:02:59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歷經三個時段策展思路的演變,中國美術館當下已形成國家敘事大型主題性展覽的基本框架——對其主題演繹與提煉,始終抓住兩條線索:一是緊緊抓住每個重大歷史性、紀念性主題的文化歷史內涵和最新研究成果;一是緊緊抓住20世紀以來中國美術史與美術理論研究的最新成果,通過對它們的掌握與運用,使展覽在歷史的縱深和時代藝術前沿的雙重維度中爭取達到國家敘事的高度。

如何形成具體的宏大視覺敘事?展覽視覺敘事的形成需要藝術作品的活化。事實上,藝術有著時代的印跡。歷史長河中的每一個階段都不乏藝術家的身影,他們留下的大量作品,以自己的藝術語言和藝術風格,真實反映著社會現實與時代發展的主流。基於此,通過加強對館藏品的研究與運用,強化對藏品的再研究、再發現、再闡釋,以找到歷史復原與時代前沿、藝術發展中的關聯。其中,不但要以名人名作為依託,還要在藏品中尋覓被遮蔽的藝術家和藝術作品,努力挖掘它們的深刻文化內涵以及所蘊含的時代精神,使它們與展覽主題發生新的關係,使其價值在與國家重大主題性展覽的主題呼應中産生新的解析與新的能量。

新穎的學術主題是國家重大主題性展覽的生命所在。這要求策展人從國家敘事的語境中對大量館藏作品加以研究,對其中既能反映中國歷史和美術現象,又對當前美術創作有學術參照意義的作品,進行學術梳理和展示,讓它們發揮更大的價值。以學術深挖藏品,也是形成系統策展理念與策展語言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再構建獨特的國家敘事的視覺美學,讓國家重大主題性展覽以嶄新的敘事方式呈現在觀者面前,從而推動美術館藏品發揮更大的社會效應。

(文章來源《人民日報》2014年10月12日“視點”)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