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聲音

張晴:構建國家敘事的視覺美學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10-17 16:02:59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構建國家敘事的視覺美學——重大主題性展覽的策劃與研究

21世紀,對於國家美術館而言,正在與社會構築新型關係。面對世界“多維度”“多邊界”“多規模”的藝術格局,其角色已不僅僅是保存、陳列美術作品,而是由之發展到詮釋相關文化,強化文化的溝通與交流。其中,“國家敘事”的大型展覽便是其重要一環,它既是國家美術館關於國家重大主題性展覽策劃與研究的必由之路,也是發現與探索藝術中國氣派的一條必經之道。

“國家敘事”的目標是從宏觀上實現大型主題性展覽的藝術新境界和文化新高度。對此,國慶期間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丹青中國夢——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5週年美術作品展”提供了例證——近300件20世紀以來中國美術的經典之作,被轉換為史詩般的視覺敘事,以三大主題篇章的形式,讓觀者深切感受到“民族振興”“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等近代以來中國歷史進程中的精神力量,同時也彰顯出20世紀以來中國美術自身的時代發展與藝術特徵,與觀者産生共鳴。

作為一個國家美術館,中國美術館建館以來一直承擔著國家重大主題性展覽的策劃。像“丹青中國夢”這樣的國家重大主題性大型展覽策劃和研究,已經成為中國美術館擔負的幾大重任之一。如何在策展與研究中樹立起具有中國文化歷史精神的“國家敘事”的意識,構建起重大主題性展覽的新型樣式,使其成為具有文化傳承功能的藝術大展,實現國家美術館的作用,對於當下中國美術館的學術研究和策展功能而言,都是需要不斷實踐的重要課題。

50多年來,國家重大主題性展覽策劃與研究的成果凝聚著中國美術館幾代學人的智慧與夢想。在這漫長的探索與積累過程中,三個階段和三種形式構成了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美術館重大主題性展覽的國家敘事方式。

第一個階段,由於建館之初藏品不足,中國美術館以面向全國徵集參展作品和直接以全國美術展覽會的名義舉來辦展覽。如1962年舉辦的“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20週年全國美術展覽會”(後稱“第三屆全國美展”),1965年至1966年舉辦的“‘泥塑收租院’展覽”,1979年的“自衛還擊保衛邊疆美術作品展覽”等。這一階段,雖然中國美術館很難對展品進行主動選擇和研究,但是代表國家收藏的中國美術館有意識地開始入藏相關美術作品,比如全國美術作品展覽的獲獎作品等,以充實其對重大主題性相關作品的收藏。

在此基礎上,到第二個階段,中國美術館便以館藏品陳列的方式形成展覽內容。以1965年至1966年舉辦的“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美術館部分藏品陳列”為開端,相繼推出了“新興版畫60年陳列”“戰爭•和平——紀念抗日戰爭勝利50週年館藏作品陳列”等國家大展。這一階段,中國美術館對藏品選擇和研究的主動性有了進一步加強。

進入新世紀,在與社會構築新型關係中,中國美術館對國家重大主題性展覽的策劃和研究也進入新階段——以館藏作品為主體,以借展品和“以展帶藏”的方式,對藏品和展品進行選擇及研究,著重展覽主題的演繹,創新策展理念,營造出與主題相宜的視覺敘事,逐漸形成重大主題性展覽的學術規範。如舉辦的“光輝歷程時代畫卷——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90週年美術作品大展”“百年風雲•壯志丹青——紀念辛亥革命100週年美術作品展覽”等大型展覽。較為成熟的是“從延安走來——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70週年美術作品展”,重新梳理了新中國美術創作和現實主義主題之間的關係,涵蓋了《講話》發表以來中國美術方方面面的題材,又詳細勾連了同一類主題在不同階段的發展變化,其中,既展現出70年以來中國美術發展的概貌,還描繪出期間中國社會發展變化的圖像史詩;“丹青中國夢——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5週年美術作品展”,實現了美術館裏藏品價值的新生,展品選擇上保持了新舊兩種維度:一方面把老百姓耳熟能詳的、喜聞樂見的名家名作拿出來;另一方面,將新的媒體、新的語言引入展覽中,從而來詮釋展覽主題。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