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聲音

陳玉興:閒話黃賓虹山水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7-28 12:22:44 | 文章來源: 東方早報藝術評論

近日與朋友討論黃賓虹山水畫,朋友問,怎麼才能用簡單形象的語言來表達黃賓虹的筆墨?我想到了小時候見爺爺搭黃瓜棚的事。後來,我又把這“見解”説給別的朋友聽,他們都説有意思,並把他命名為“黃瓜棚理論”。

黃瓜生長過程中要向上攀延,以滿足其分枝、開花、結果的需要,農民們都掌握了搭建瓜棚的技術。五十多年前,農村物資匱乏,而每年開春後,有許多蔬菜都需要搭棚,黃瓜棚只是其一,所以搭棚材料非常緊缺。黃瓜棚通常是用較粗的竹竿作支架,用蘆葦作輔料搭建而成。一年,我家因無粗竹竿和蘆葦,爺爺找來了一堆彎曲不整、粗細不一的樹枝,還在我疑惑時,爺爺已開始搭建。他用幾根大樹枝做了兩個人字形支架,然後用小樹枝做輔料,沿瓜苗插放,再用草繩編織固定,不到半天,就搭成了一個長長的瓜棚。

在黃賓虹山水畫中,有一路以線條為主的畫,畫中線條就像當年我爺爺搭的那個黃瓜棚,不整齊但很堅固實用。其中,有像作支架的粗樹枝一樣的骨線,又有像作輔料的小樹枝一樣的輔線。黃賓虹山水,一幅畫千筆萬筆,用作定形的骨線並不多,就像一座黃瓜棚,用材很多,但用作固定的支架沒幾根。黃賓虹畫中的線條,看似橫七豎八,沒有頭緒,實際上筆筆脈絡相通,沒有一筆虛設。骨線雖少,但每一筆都溶秦鑄漢,力可扛鼎。輔線錯綜複雜,或直或曲,或長或短,或相合或相背,有積點成線的,有筆斷意連的,但都相互關聯,如雜亂細小的小樹枝用草繩編織固定後的瓜棚,紊而不亂,在畫面中形成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色,令人百看不厭,樂不思蜀。

黃瓜棚只需牢固實用,無須華麗,你用魯班技術精工細作做成個瓜棚,反而不適合黃瓜的自然生長,以此比作畫畫,那就是“工匠畫”,沒有內涵。黃賓虹畫畫講究道法自然,他的畫中,人為的東西少之又少,比如舟橋屋宇、亭臺樓閣之類,他把主角讓給自然。即使有,他也儘量畫得簡單,深怕這些人工的東西影響了自然景置。他把畫中的景物解構成筆墨符號,用不規整的點線作畫,就像用樹枝搭黃瓜棚。看黃賓虹的山水畫,就像看黃瓜棚,如果你來早了,瓜秧還沒爬上瓜棚,這時你看到的是一個完整的棚——那就是黃賓虹的畫稿;如果你來晚了,瓜棚上爬滿了藤,藤上開著花,結著果,那時,你已看不清瓜棚的樣子——那就是渾厚華滋的“黑賓虹”;如果你再晚點來,看到的是纏著落葉黃花的棚,頗具枯藤老樹、雨中殘荷的意趣——那是黃賓虹的另一種畫法,點線為主,稍加皴擦點染,雄渾清新的那一路。黃賓虹作畫一生都在探索,沒有固定的陳式,而他的各種畫法,似乎從黃瓜在瓜棚上生長的各個階段中都能找到影子。

黃賓虹對筆墨有獨到的見解,他認為墨是通過筆具體表現出來的,無論什麼點畫,大小粗細,曲直向背,只有通過墨的濃淡乾濕,才能表現出它們的輕重緩急來。沒有筆就不見墨。同時,墨不生動,再好的筆也表現不出來。墨不僅表現在點上,也表現線上上,石濤論畫講“一畫論”,賓虹論畫講“一點論”,二論同旨,都認為,畫中千姿百態皆由一點畫出,而每一筆每一畫都需講究墨法。對於墨法,過去人們以為有五種,黃賓虹總結出七種,即所謂的“濃、淡、破、積、潑、焦、宿”七種墨法,這和他的“平、圓、留、重、變”五種筆法一起,都是他“內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我們每一位學習黃賓虹山水的人都必須認真學習、深刻體會的,不是看看黃瓜棚就可以學會的。

滬郊有句俚語叫“黃瓜棚抽竹頭,癱倒”,黃賓虹的畫能層層加而不結,固然和他高超的墨法有關,但更主要的是源於他的書法功力,他的金石線條。現在有許多人在學黃賓虹,但他們不注重基礎練習,只一味模倣他的形式。他們的畫,就像是一堆被抽掉棚架的黃瓜藤,有氣無力,毫無生機。黃賓虹畫山水,不取新奇特,常常表現的是高士可以幽對,百姓可以閒居的人間山水,這是他對人與自然的深刻認識,也是他“內美”思想的具體表現。他的畫不僅筆墨超人,而且情趣高潔,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是他近一個世紀的生命積累而取得的。即使我們也能得他的高壽,也不可能有他的認知和表現能力,所以,我們絕不能隨便詮釋他的繪畫理論,所謂黃瓜棚理論,也只是茶餘閒話,朋友間談笑而已。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