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聲音

王霞:中國畫創新離不開民族性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6-17 12:30:10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在專業藝術快速發展的當下,國內不少傳統、民間藝術行當呈現出萎縮、衰落乃至消亡的態勢。中國畫卻不然,由於評判標準自成體系、思想根基深厚紮實等眾多原因,千餘年來,中國畫較為平穩地向前發展,在當代仍然具有相當的規模與活力。

進入新世紀,各藝術門類都在嘗試與時代接軌、與世界對話,在創作主題、專業技巧等多方面呈現出爭鳴局面,中國畫在繼承基礎上的創新課題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在此境況下,基於民族性的文化自覺比以往更加重要。

要做到自覺,必須先自知。把握中國畫的文化價值,首先應該從它與中國人緊密的精神聯繫上去認知,要從它作為世界上一種獨特的繪畫的方式與技術的完整積累上去認知。在發展過程中,中國畫其實汲取過多方養分,如印度佛教壁畫、民間繪畫、西方油畫等,但它的思想根基仍源於中國的儒家、佛家和道家的思想體系,崇尚“意象”思維和“寫意”的造型,追求情趣和意境以及“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在筆墨上,追求虛實、神韻和氣勢;在繪畫材料上,則以毛筆、墨和宣紙為三大要素,講究線條的綿延、水墨的滲化、抽象的意境;在對中國畫的品評上,也自覺地從品格、意境、筆墨三方面來判斷,千餘年來大抵如此。

要做到自覺,還須自省。儘管中國畫有著深厚的藝術積累,但也要遵循藝術發展的一般規律,進入現代社會後,它已經發生了許多重要的變化。我們須用自省的態度來清醒地審視自身,進一步發現、克服和彌補不足,同時,以既符合中國畫傳統又契合時代趨勢的方式張揚優勢,找到推動中國畫更廣闊、更長遠發展的當代道路。目前,中國畫呈現出以不同的藝術觀念觀照民族藝術本體的多元化發展。綜觀中國畫創作,大致可分為三類:保守型、創新型、現代型。保守型是完全依賴古人的語言和思維創作;創新型則是在運用、融合傳統繪畫語言的基礎上,綜合多種方式創造新的表達;現代型作品則是近年來受西方哲學思想和繪畫構圖的影響,重組中國筆墨以表現現代人的特有思維。

歷史上的流派,都是在特定的歷史環境、特定的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可以説是當時的一種民族文化時尚。這意味著,在追求中國畫的現代性、在自身的民間性向專業性的轉換過程中,探索並達成民族性與現代性之間的矛盾統一,應該是中國畫多元化發展的關鍵。若不假思索與分析,照搬古人,毫無創造,這就不是繼承,而是因襲;若缺乏對傳統文化和中國畫的內在結構關係的深刻認知,不重視民族審美習慣,忽視文人畫和筆墨的地位和意義,一味用西方繪畫理念與技術作為發展的唯一支撐,也不是創新,而是離經叛道。也就是説,倘若處理不好對傳統形式的把握與藝術個性追求之間的關係,過度放大或消滅其中任何一方,創作時就容易找不到準確的方向與目標,創作出的作品要麼缺失了中國畫的精華,要麼完全沒有創新氣息,當然也就不能稱之為成功。

無論時代如何發展,無論形態和觀念多麼豐富複雜,中國畫背後都是傳統文明,是民族生活和感情的藝術反映。作為發展中的中國畫,其創作、教育、鑒賞、研究在堅持民族性的基礎上,理應具有必要的開放性。在確立中國畫自身發展的民族性和現代性的“雙重視點”的同時,也要積極建立我們對民族美術和西方美術的“雙重美感”、學貫中西的“雙重學養”,培養與樹立更高的文化自覺意識。只有如此,才不會在西方繪畫藝術的影響下迷失自我,不會因某個新流派的崛起而妄自菲薄,不會因人們變化的審美情趣而失去方寸。只有如此,才能在世界美術之林中確定自己的位置,從而為中國畫的傳承與發展出一份綿薄之力。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