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聲音

黃曙光:中國畫的靈魂在筆墨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2-25 14:43:25 | 文章來源: 美術報

清代畫家惲南田曾經説過:“有筆有墨謂之畫,有韻有趣謂之筆墨。”(惲南田《甌香館畫跋》)南朝謝赫曾在《古畫品錄》中列舉“六法”: 一曰氣韻生動、二曰骨法用筆、三曰應物象形、四曰隨類賦彩、五曰經營位置、六曰傳模移寫。唐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將氣韻生動、骨法用筆列于首要之法。而南田謂“有韻有趣謂之筆墨”,則將筆墨與氣韻置於同等共生的地位。

由此可見,筆墨在受傳統影響的中國畫家心目中的地位。當歷史走到20世紀,受西學的影響,先有筆墨還是先有畫面,如同是陷入了“先有雞蛋還是先有雞”這樣的爭論中。西方學者A. L.克羅伯和克萊德·克拉克洪曾對文化下過這樣的定義:“通過符號而獲得和傳播的、明確的或隱含的行為模式,構成了人類群體的傑出成就,包括它們在人工製品上的體現;文化的基本核心是由傳統的(即有歷史根源的和經過挑選的)觀念所構成的,特別是同這些觀念密不可分的價值觀念。”因此,無論中西方文化,它的基本核心都是由傳統的觀念所構成的,那麼,作為文化之一的中國畫,更是要遵循此條規則。

唐張彥遠于《歷代名畫記》中説:“運墨而五色具,謂之得意。意在五色,則物象乖矣。”宗炳《畫山水序》中曰:“聖人含道應物,賢者澄懷味像。”從以上例子中可見,依中國畫論的角度,中國畫的品評術語皆來自老莊思想,如張彥遠之“物象”、宗炳之“道”、“物”等。從中國總的藝術傳統來講,老莊思想對其影響也頗深。

《莊子·養生主》中有段文章: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在此段文字中,首先要注意道與技的關係。技即是技能。庖丁説他所好的是道,為道較之於技是更進了一層,由此可知道與技是密切地關聯著。庖丁並不是在技外見道,而是在技之中見道,莊子所謂的“道”落實于書畫中,即是書畫作品的最高境界,而這最高境界即是由筆墨之技發展而來。

因此,中國畫的核心在於筆墨,那麼從美學角度來説,畫面有怎樣的筆墨才是美呢?唐代王維《山水訣》曾言:“畫道之中,水墨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水墨為上”這只是一種單純地以墨色作畫的技法。張彥遠對吳道子評價十分高,説其“古今獨步,前不見顧、陸,後無來者。”他認為吳道子的筆墨“筆不週而意周”,此處的“筆不週”並不是説用筆不出色,而是相對於顧愷之和陸探微的“筆跡週密”而言,説顧、陸“筆周”是“不可見其盻際”。第二點,如上文引用,張彥遠之“意”在於五色,而“五色具”是因為運墨而成的。

明唐志契《繪畫微言》中也言道:“寫畫亦不必寫到,若筆筆寫到,便俗;落筆之間,若欲到不敢到,便稚。唯習學純熟,遊戲三昧,一濃一淡,自有神行。神到,寫不到,乃佳。”中國畫講究的是筆有盡而意無窮,宋朝蘇東坡也深明此意。古代畫家就説過:“有筆有墨謂之畫。”也就是説只要有了筆墨,才能稱之為中國畫,沒有筆墨就不成其為中國畫,或者説有筆無墨或有墨無筆,都不能算是好中國畫。

上世紀80年代新的美術思潮不斷涌入,衝擊了中國畫創作。接踵而來的是諸如“中國畫改良論”、“中國畫窮途末路”、“筆墨等於零”、“再論中國畫筆墨”、“中國畫創作與創新”之類的理論舌戰,中國畫一度處在徘徊階段,在這潮流中堅守中國畫底線——筆墨是中國畫靈魂的勇者不計其數,在此特別一提的是中國美院童中燾教授。在理論上,他強調筆墨創造不能割斷歷史,作品要具有“筆墨趣味”才能稱為好的作品;他認為筆墨的創新要在“第一形式”即形象、佈置等方面深入,充實和加強視覺對象的表現力。他的作品氣勢磅薄,本以此推測,畫家應有柱天之峰的昂揚或大江波瀾的汪洋恣肆的氣魄。但他本人卻呈現了一派丟失已久的文人風景:溫文爾雅,沖洗平和,養志於清修,棲心於淡泊,有學者氣質,雖一肚學問而言無高聲。本一個有此儒雅氣質的畫者,應是閒時蒔花弄鳥,撇幾筆蘭草芳翠,揮幾竿竹葉清枝,最為相宜。但他偏偏擅作高山水長,是著名的山水畫家。是啊!胸中有山水,而不顯山露水者,正可謂博大,有氣吞萬象之徵。真正有實力者,方能舉重若輕,古人説:“豎畫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尺,體百里之迴”,寓丘壑于平和質樸之中,方為大家手筆。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