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聲音

徐子林:民營美術館的生存發展困境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6-10 13:34:49 | 文章來源: 新浪微網志

中國私立現、當代美術館,如果從完整的美術館運營制度上理解,到目前為止,還很難説有哪一家達到標準。這不僅體現在中國私人美術館在組織框架上的殘缺不全,更為重要的是:如何將優秀的投資人、評論家、策展人、藝術家以及優良的國民藝術教育、藝術的法律環境等因素,綜合地組織進一個完整的藝術系統中。

從這個角度看,完善的私立現、當代美術館,目前還只存在於西方。所以,中國私人美術館的發展,首先要完成系統化的建設(包括上述的多個必備因素),從而實現美術館的知識生産,即完成社會化傳播並實現其歷史價值。

一、中國民營美術館的發展

中國民營美術館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理想主義時期):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隨著中國當代藝術在國際藝術界的推動和發展,當代藝術在社會中聚合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其中不乏有資金、有想法的企業家或商人。所以當時成立了三家關注當代藝術的民營美術館,即泰達當代藝術博物館、上河美術館、東宇美術館。這三家民營美術館對90年中後期的中國當代藝術的推動和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第二階段(商業策略):2002年前後,北京今日美術館(今典集團、北京安地房地産公司等企業董事長張寶全斥資建設、國銳投資公司主辦)。2003年之後,上海多倫美術館、上海證大現代藝術館、南京四方美術館在中國長三角地區相繼出現。2006年,湖南譚國斌美術館以個人出資興建和運營的美術館成立。這個時期的美術館,更多的是作為商業運作的策略和手段,無論是房地産的促銷,還是打造文化概念提高房價,也或者通過美術館彰顯身份謀取社會地位獲得資源。

第三階段(藝術泡沫):2007年迎來了第三波民營美術館建設熱潮,建設速度也和當代藝術的發展成正比:年初破土,在年底落成,馬上投入使用。其中包括鄂爾多斯美術館、四川青城山美術館群、宋莊和靜園美術館等等。而到2008年民間美術館的開辦,出現井噴狀態,僅是北京的環鐵、草場地、上苑、798藝術區,都擁有自己或者是個人改建的美術館。而宋莊,這個原本遠離鬧市的閉塞小村莊因為藝術家的進入,至今擁有的美術館不下十幾個,甚至還出現了個人美術館的字樣。2010年4月,民生現代美術館在上海開館。

這個時期美術館的興辦,和當時火爆的藝術市場不無關係,除了少數有多年準備的開館以外,其他的基本都是拍腦袋説幹就幹、説關就關的。

第四階段(政策泡沫):2013年,中國的民營美術館、博物館遍地開花,有人稱2013年是中國民營美術館開館最多的一年。從2012年開始,中國政府從多個渠道釋放消息,要推動、發展文化産業。到了2013年,則有了相對宏觀的産業政策出臺,進一步對民營美術館的投資興建推波助瀾。很多企業家主觀誇大了中國政策對文化行業的推動意義。實際上,當政府仍然把文化藝術作為意識形態來管理和審查時,任何的文化政策都是曇花一現,無法持續。藝術品收藏的法律基礎,則是私有財産神聖不可侵犯,在一個私有財産得不到保護的社會,任何奢談收藏都是可笑的。在今天的法律框架下,你如何讓一個朝不保夕的人,執著于永久性收藏而不是短線炒作?這本身就違背了邏輯。

二、中國民營美術館的生存現實和西方私立美術館的社會環境比較:

實際上,在過去30多年裏,中國並沒有建立民營美術館的政策基礎,過去沒有,今天仍然沒有。從最早舉辦民營美術館紛紛倒閉的現狀分析,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資金來源的單一性。大多數民營美術館的創辦者都有房地産商的背景,而民營美術館則是房地産商的子公司(即使註冊登記為非盈利機構),一個對外的宣傳窗口和社交平臺。在這種現實背景下,民營美術館的開館相對容易,但是隨著房産商樓盤銷售完成,就會造成美術館營運資金斷裂,直至關門倒閉。從這個角度看,房産商舉辦的民營美術館的開業,其實是和其樓盤銷售,打包在一起的廣告手段。

作為非盈利公益機構的民營美術館本不應該如此,但在中國現行的社會、體制、政策框架下,民營美術館的生存和發展異常艱難:1、沒有公共的藝術基金會支援;2、沒有私人捐助、贊助的傳統;3、沒有稅收支援的政策;4、沒有合理的法律體系(對私産缺少尊重和保護)。

實際上,眾多聞名世界的博物館並不都是國有的,像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洛杉磯蓋蒂博物館,貝利尼博物館以及古根海姆博物館。在西方,著名的私立博物館大多由私人收藏演變而來,藏品往往獨具特色,不求廣而求精。但是這些“非國有”的博物館,卻可以得到國家的大量幫助。

三、我們為什麼還要建立民營美術館

在今天的中國,直面真實的歷史,不僅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道德。一個不敢反思自身歷史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而那些用錯誤的歷史觀混淆事實的美術館是對整個人類的不負責任,在反思歷史、直面真實的歷史觀和價值觀面前,個人私利微不足道。

泰達當代藝術博物館的創辦人馬惠東先生説,他的初衷並不想建一個美術館,也沒打算做個收藏家。但是,中國的特殊環境,讓他不得不建立美術館,也很無奈的成了收藏家。我是這樣理解馬惠東先生的意思:在九十年代初,馬惠東先生只是希望支援一些先鋒展覽,但是這些先鋒藝術展覽沒有場地願意承辦,其一是有政治風險;其二是無法獲利。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馬惠東先生為展覽場地奔波,最終自己出資舉辦了泰達當代藝術博物館。所以,泰達當代藝術博物館是馬惠東先生為藝術家們設立的展覽根據地。

為什麼馬惠東先生説自己無意做收藏家卻不得不收藏,這同樣是基於上世紀九十年代的社會現實,很多先鋒藝術家不僅沒錢辦展覽,而且生存也很艱難。所以,辦完展覽以後,收藏一些藝術家的作品,其實是出於資助藝術家生存的一種比較體面的方式。正是在這種特殊的社會環境下,泰達當代藝術博物館和藝術家是朋友、是兄弟、是魚水關係。

從最初的圓明園畫家村到宋莊,泰達當代藝術博物館較為完整的見證、收藏了這個歷史階段,到了今天,這些歷史性的收藏成為我們最為寶貴的財産,它們不僅僅是一件件藏品,更是一段段記憶。

四、我們必須要變革,以適應當前的藝術發展趨勢

在當代藝術發展日漸國際化,交流日常化的今天,民營美術館需要身處變革的前沿,以適應當前的藝術發展趨勢。泰達當代藝術博物館在2013年,也做出了戰略性的調整:

首先,“出天津”是我們開始的第一步。我們在天津20餘年,將中國北方的重要當代藝術展覽落地天津,讓天津在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方陣上,成為不可忽略的重鎮。但是,創辦人馬惠東先生,一直秉持無墻美術館的理念。所以,我們將和國內外美術館、藝術空間展開闔作,把國際上重要藝術家的作品展覽引進中國多個城市,也把中國藝術家的展覽推薦到國際上。

在2014年的下半年,我們組織的《國際版畫大師作品中國巡展》將在多個城市展開。這批國際版畫大師的精美作品,不僅是展覽,同時還將銷售。銷售的目的,是應對中國目前較為畸形的藝術品市場:那些知名的、不知名的藝術家版畫,甚至是劣質的複製品都把價格定在幾萬,乃至十幾萬元。而這些國際版畫的價格,從一千多元到幾萬元人民幣不等,以萬元以下居多。我希望通過這些“合理”價格的作品來普惠中國的大眾收藏市場,並且希望中國藝術家調整心態,共同營造一個良性迴圈的藝術品收藏環境,並實現可持續發展。

再次,我們對當代藝術的關注將更加多元化,繪畫將不再是我們收藏的主要方向。最近幾年來,我們加大力度關注攝影、video、行為藝術、觀念藝術、數字藝術和公共藝術,以及獨立電影。這些類型的當代藝術,我們過去都一直保持高度關注,但在今年正式列為主要的研究方向。已經舉辦三年的獨立電影節,將成為我們持續的活動之一。

第三個改變,將泰達當代藝術博物館打造成一個複合的混業經營空間,在保證展廳獨立的前提下,開設咖啡廳、傳統茶、西餐廳、中餐廳、雪茄煙斗吧、紅酒吧等功能。在公眾教育上,我們設立國際版畫工作室、藝術圖書館、免費講座、電影放映、小劇場等,這些將和本地人群緊密互動。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