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教育

美術館館際交流漸成常態 讓更多觀眾看到好作品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5-26 10:16:19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日前,為慶祝澳門回歸15週年,由澳門民政總署、北京畫院等主辦的“白石造化──北京畫院藏齊白石作品展”在澳門藝術博物館舉辦,此展覽精選了齊白石各個時期重要的繪畫、書法、文獻150件以及篆刻作品150件,建構了一個齊白石重量級展覽的基礎。這也是北京畫院自1957年建院以來,齊白石藏品最大規模的出外展覽。

澳門打造通俗版“白石造化”

與內地的策展方式不同,澳門藝術博物館選擇了以“手段”“題記”“清吟”“篆字”及“石印”5個專題來展示齊白石的書畫和篆刻藝術。既有齊氏所繪《牡丹》、《葡萄》等反映其藝術風格的妙筆之作,也有大氣磅薄的書法作品,如其93歲時書寫的《楷書四言聯》等。同時展覽以“交遊”專題作輔助,展示了齊白石交際遊藝的深雅。

齊白石的篆刻可謂是此次展覽的最大亮點。在此之前,齊白石印章第一次大規模走出北京畫院是在2003年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當時由北京畫院院長王明明親自護送20方至中國美術館,並親手置於展櫃之中,其珍貴程度可想而知。而此次澳門藝術博物館能同時展出150方,且“三百石印富翁”“大匠之門”等頂級印章全部在列,實屬罕見。該展不僅讓藝術愛好者一飽眼福,還吸引了眾多拍賣界和研究齊白石作品的人士前往參觀。

“所有展出作品都是澳門方面選擇的,其中也有一些並不是內地常用的作品,他們選擇作品的方式和理念對我們也是一種啟發。可以説,澳門藝術博物館從一個更簡約和通俗的角度對齊白石進行了一次釋讀,用一種更樸素的方式及大量的公共教育活動與當地百姓和藝術愛好者進行了深度交流。”北京畫院美術館館長吳洪亮説,“不同美術館和策展人對同一作品再闡釋、再研究的切入點不同,使得作品在外借、外展過程中呈現出不一樣的面貌,由此也啟發我們對於美術館策展的不斷思考和嘗試。不同美術館的先進經驗和方法,可以在館際交流中相互學習和引進,這對於各館的展覽和學術研究能起到很好的補充和深入作用。”

館際交流為美術館帶來機遇

近年來,館際交流已成為國內美術館間互通有無、相互合作的重要項目。以浙江美術館為例,該館新館開放僅5年,但其豐富多彩的展覽和形式多樣的公共教育活動已被業界認可。近年來,浙江美術館的館際交流也逐漸增多,如“東西貫中——吳冠中藝術回顧大展”曾赴常熟美術館等地展出、“丹青友緣——浙江美術館藏周滄米、朱豹卿作品展”曾赴廣東美術館等地展出……今年該館還與廣州博物院、四川博物院等展開了諸多交流項目。除此之外,浙江美術館也與保加利亞、匈牙利等國簽訂了合作計劃,以推動相互之間的藝術交流。

“館際交流與合作的意義非常重大,如我們在2011年做‘中國新興木刻運動80週年暨魯迅誕辰130週年紀念特展’和‘魯迅與新興木刻系列紀念展’時,借用了北京魯迅博物館、廣東美術館、寧波華茂美術館等多家公立和民營美術館的藏品,正是由於這些美術館間的資訊共用和互借,才使得展覽的脈絡、結構能夠完整、清晰的梳理出來,獲得大眾的認可。”浙江美術館館長馬鋒輝説,與國外美術館的合作也使他們受益良多,如2013年舉辦“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即借用了很多國外美術館、博物館的藏品,並由此也收藏了多件國際著名藝術家的作品,既豐富了館藏,又增加了與國際美術館間的文化交流。

據了解,美術館館際交流有多種方式,但目前最普遍的有兩種,一是“整體平移”,即美術館將自己策劃好的展覽,整體移植到另外一個地方展出;二是根據對方需要“出借作品”。

當然,由於不同美術館間的展館情況、設備條件以及安保等現實問題,很多美術館在相互合作時都會有所考量和平衡,所以有時並不順利。這一方面是出於對藏品的保護,從另一方面也説明,我國美術館的建設標準、設備條件等還沒有統一和規範化,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和明確。如此,才能使藏品的流動沒有後顧之憂。

“美術館不應僅僅是籌備藝術家的個展、聯展,還要結合自己的學術研究把藏品利用好,增加美術館間的資源共用。藏品多的美術館可多策劃一些展覽,通過館際交流平臺,讓藏品少的美術館多多展出併發揮作用,讓更多的人通過美術館這樣的專業機構看到好作品。”馬鋒輝説。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