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聲音

范鐘鳴:關於當代水墨與國際藝術話語權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6-06 10:39:46 | 文章來源: 東方早報

如今只要我們走出國門,不,不走出國門也一樣,幾乎所有的大型藝術展覽,諸如什麼雙年展或三年展等幾乎都是清一色的當代藝術,其實當代藝術就是歐美藝術,至少我們可以説它們是歐美藝術史範圍的東西。因為這些當代藝術所使用的藝術語言和評價標準基本上全都來自於歐美的藝術語言體系。

有許多大展覽或雙年展、三年展雖然在非歐美國家、地域舉辦,但展覽的選拔標準和評價尺度仍然是歐美的,或者是模倣歐美的(包括上海雙年展)。歐美的美術體系已經成為了一個國際性美術體系,這是無可否認的現實。在這樣的現實下,只要熟練運用這個語言,諳熟這個評價體系,不管是藝術家還是批評家都會有國際聲譽,有時還能名利雙收。

從歐美藝術發展的角度來説,不斷地認可和評價非歐美藝術傳統的異文化的藝術形式也使歐美藝術體系具有活力,當然,進入歐美藝術體系並非完全沒有門檻,他們的唯一要求就是接受他們的價值標準。去年年底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舉辦的中國當代水墨展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在一個非常歐美的基本價值觀下,一方面歐美藝術的疆土能夠擴大到中國的水墨藝術領域,另一方面中國的水墨藝術也能夠全球化,能夠投入大歐美藝術的懷抱。用流行的話來説這叫“雙贏”,用更俗氣的話來説這叫“你情我願”。當然那裏的水墨藝術是不是中國正宗的水墨藝術,這個問題是一個具有爭議的、有待討論的問題。

然而,有一個事實可能大家沒有留意,其實直到150年前為止,我國的山水花鳥畫都是世界上的一個非常強大的國際美術體系,整個東亞、東南亞的美術幾乎都在這個美術的評價系統下,那時美術作品的好壞要到中國畫論裏去尋找評價依據。而且這個國際藝術體系維持了千年之久。只是到了近世,我們周邊國家、地域的人們開始拋棄這個以中國為中心的藝術語言系統了,他們改換門庭加入到了歐美的美術潮流中去。日本如此,南韓也一樣,受過歐洲殖民的東南亞諸國更是離走得一乾二淨。當然我國近代的國體衰弱,歐美的強盛也是一個客觀原因。但我們比較一下這個曾經的國際系統和當下的國際體統的同異,反思一下為什麼一個強大的國際藝術語言系統(世界語)會淪為一個局部地域語言系統(方言),這將會有助於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我們自身文化。

相比之下,從美術體統的內部來説,我認為中國人對於美術技法的苛求以及對藝術的評價標準持絕不妥協姿態使許多中國藝術的效倣、仰慕者不得不望洋興嘆,自覺高攀不及,日本的南畫從來得不到中國的評價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近來,從去年年底的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水墨大展,到今年年初喜瑪拉雅美術館的上世紀80年代水墨展,北京也傳來了一系列水墨展的開展邀請。水墨藝術一時間好像既登上了國際的藝術殿堂,也同時在我們國內遍地開花,真是一派“水墨”藝術蔚然成風的好景象。如此的盛況當然也可用業內的行話來説,中國水墨終於被“炒熱”了。

然而,當我們仔細看看這些水墨展的件件作品,它們幾乎很少和我們的國畫傳統有什麼直接的傳承關係,國畫裏講究的筆墨章法大都被拋棄殆盡,在我看來除了宣紙和墨以及水墨畫的名字會使人産生國畫的聯想以外,這些繪畫其實並非是傳統水墨畫的延長線,至少可以説是在技法上和中國傳統水墨沒什麼關係。

那應該怎樣來定位這種“水墨畫”呢?因為歐美藝術的沒有技法門檻,標準模糊的評價體系,在我看來,可以把“當代水墨”視作西洋畫、歐美藝術的一個分支來認識。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