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王萌:關注當代藝術的“發生邏輯”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8-15 10:12:37 | 文章來源: 今日藝術網

東方藝術大家:作為一位活躍的策展人,您近幾年推出了一系列展覽,經過這些展覽,您對策展是怎麼理解的?

王萌:其實每個展覽對策展人來説都是一次挑戰,無論面對什麼,策展人必須理性、果斷決策。有時候需要一點敏銳,提前預判,甚至需要一點謀略,以確保各條船駛向同一方向,這並不容易。策展最重要的問題還不僅僅是過程中對局態的把控,而是理論的思考以及展覽對這種思考的呈現。

東方藝術大家:能結合展覽談談具體的理論思考和展覽表達麼?

王萌:我參與的第一個展覽是2010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不負丹青——吳冠中紀念特展”,當然這更多是一個單位屬性的展覽,不能説自己是策展人,但是從我個人的學術生涯來説,的確繞不過這次展覽,它讓我得到了洗禮。當時吳先生剛剛去世,美術館決定第一時間策劃一個展覽來紀念他,這個展覽抓住了吳冠中在改革開放初期和歷程中拋出的一些推進美術進程的立場表述,比如對“題材決定論”的批判與攻擊,對繪畫的“形式”、“抽象”合法性的正言,分單元展示了他在“水墨的現代化”與“油畫的民族化”兩個維度上的水陸兼程。同年在798與彭鋒合作實現了張方白的個展。2011年在798的布魯姆畫廊和宋莊的北京當代藝術館兩個場館同步策劃了一個叫“中國意志”的繪畫展,展出了尚揚、張方白、譚平、孟祿丁、葉永青、毛焰、劉國夫、楊勁松等人的作品,撰寫了題為《發生性文化態勢下的“中國意志”》的策展論述,提出了當代藝術的“範式轉型”問題,主張用“發生性”的文化眼光去面對這種藝術家的創作意志和文化自覺,而不是用“結論性”的方式過早將正在發生的鮮活態勢“框定”起來,因為那樣無疑宣佈了對新事物的限定,這是我參與策劃的第一個大型群展。遇到阻力最大的一次策展是2012年策劃的“從現代出發——15位藝術家的15個表達”,最終所有的困難都被化解了,參展藝術家全部來自中央美術學院,有美院的教授、先生,也有具有國際影響的獨立藝術家(比如孫原&彭禹),有做裝置的也有做架上繪畫的,有的比較好合作,有的比較考驗策展人,我還是比較滿意自己在策展過程中的強悍作風;學術定位也比較能概括這個群體,通過這個主題,借用這些作品,闡述了“中國當代藝術”這個敘事與“現代”的關係,與中國這個“文化體”從1980年代以來的關聯。此外,作為策展團隊的成員,在澳大利亞和德國的中國文化年期間,參與了“新境界”和“無形之形”兩個大型展覽。

東方藝術大家:您一直比較重視藝術家的個案研究,您如何看待和把握藝術家個展?

王萌:個案研究是藝術史和藝術批評比較重視的基本功,而藝術家的個展又是一種重要的展覽現象,可以説個案研究為藝術家本人和藝術界呈現了創作個體的本真狀態。去年我在北京畫院美術館策劃了“折象——王彥萍作品展(1992~2012)”,通過“幻象”和“折象”兩個單元完成了對藝術家水墨創造20年的個案梳理,同時用“折疊世象”的術語闡釋了王彥萍的最新創作。同年策劃的“神奇的新‘疆’——張永旭作品展”將他的具象繪畫定位在“田園超現實”和“童話烏托邦”的範疇上。

東方藝術大家: 能談下您的“策展觀”麼?

王萌:目前還談不上“策展觀”。不過“從現代出發”和“中國意志”這兩個群展,基本能夠投射一點學術影像。到2013年為止,我的策展視角基本是把“全球化”中的中國放在“文化體”的概念下去縷析和闡釋。對藝術個案和藝術現象的把握都是透過“具象”看“抽象”,也就是把作品這個“殼”破掉,“破殼”是為了“取神”。透過鮮活個體和具體作品,在我眼中營構的是一個結構性置放在活力態勢下的“文化體”,其中的“質料因”、“形式因”和“動力因”是我的觀察點。藝術作為一種事物,其生成邏輯脫離不了“質料”這個基礎,我們這個“文化體”中累積下來的“傳統質料”與新時期“入體”的西方現當代藝術的“新型質料”,通過選擇性吸收和創造性重構,經由具有創造性意志的藝術家,在心靈的真實中會催化出何種化學反應?這是我比較關注的問題。策展人需要一種獨特的視角,在當代藝術的適當時機給予藝術界以提示。中國這30多年變化太快,上個時期生效的話語有的已經僵化,過去是旗幟的主張有的已經不再適應新的語境,策展可以去清理藝術發生邏輯中的僵化部分。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