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谷自畫像
21世紀隨著影像時代的來臨,人們的生活開始圖像化,每個人在一日之內可以接觸和瀏覽到大量的圖像資訊,這些圖像為每個人提供了豐富的視覺感受。與文字資訊有著極大的不同,圖像資訊帶有極強的綜合性和感受性。在以前的文字時代,人們對資訊的接收主要以時間的方式發生,比如閱讀一段報刊文字必須要耗費一定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讀者需要調動和運用自己的想像力將文字符號轉換為視覺心象,而在圖像時代人們可以在一瞬間感受圖像所帶來的衝擊力,這是與以往時代的極大不同之處。
那麼,圖像氾濫所帶來的結果便是:整個社會和時代的審美化趨勢。文字時代往往趨向於理性,而圖像時代則往往顯得感性。那麼新的歷史條件下,藝術家及其創作便顯得越發重要,他們所擔負的,不單單是像19世紀威廉·莫裏斯所發起的手工藝運動時所倡導的美化勞動環境的作用,而是真正站到了時代精神的核心,整個時代的價值取向都必須要更好的借助藝術的方式進行傳播。圖像時代的來臨雖然並非意味著圖像能夠徹底取代文字,但至少説明瞭在資訊科技的帶動下圖像發揮著比以往更為重要的作用。相對於以往,藝術家的作用顯得更為重要了。
一個藝術家,怎樣才能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長期保持自己的創造力呢?我想這肯定不是一件刻意為之的事情。藝術家的創作總不能帶有目的性的,好的的藝術作品須來自自由的藝術精神,從這個角度上講,藝術家必須有主動的創作慾望,才能夠真正出現好的作品。也就是説,藝術家不能被某個非藝術的東西牽著鼻子走,而必須是由藝術本身推著走。這就需要藝術家時刻保持著自己內心的敞開狀態,不斷對週遭的一切事物有著單屬自己的強烈感受,當藝術家將藝術化的視覺感受呈現給觀眾時,觀眾也會從中感受到生活中未曾發現的藝術性。羅丹説過:生活中不乏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所以,藝術家要想保持好自己的創造力,就必須時刻擦亮自己那雙發現和感受美的眼睛,然後用自己手中所特有的藝術技巧將之表現出來,為生活世界增添藝術的因子。德國社會文化學者馬爾庫塞曾經提出“讓藝術成為現實的形式”的著名觀點,在這個理性化和資訊化的現代社會中,藝術所能帶給人的是一種對有限和束縛的超越,讓時刻受羈絆的“工作心靈”找尋一種可以逃逸的自由之地。
正如這幅梵谷自畫像,顫動的筆觸以及豐富而明亮的色彩讓整個畫面顯得極其富有視覺衝擊力。整個作品無論在構圖還是在用色方面都是無與倫比的,在和諧中蘊藏著某種生命原始慾望的激情以及愛與被愛的渴望。這幅畫為憂傷的人提供了一個溫馨而自由的心靈港灣,可以暫時棲居於此,享受內在的平靜。梵谷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更是一個熱愛藝術的人,對繪畫的癡狂曾經讓他嘗過油畫顏料的味道,我想在他的嘴中金黃色的顏料必定成為美味了吧。
不一定每個藝術家都能夠成為梵谷式的天才,但是他對於藝術和生活的敏感,使得他的作品感人至深。一定意義上説,每個藝術家都是有色眼鏡的製造者,觀眾可以在觀看的時候免費得到這副多彩的眼鏡,並用它來觀看無色的世界。所以,當代藝術家要想保持自己的創造力,離不開一種心靈的敏感度,既要有對藝術的敏感度,又必須有對生活的敏感度。惟其如此,才能創作出真正的藝術作品。(文 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