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王春辰:除去“中國”當代藝術的標簽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5-31 16:15:06 | 文章來源: 《東方藝術·大家》

近日,因為擔任第52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的策展人,藝術媒體對王春辰的關注度幾乎超出了所有一線藝術明星。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雖然已經日趨成熟,但仍有很多問題需要關注和解決,王春辰作為當代藝術中的推動者,他希望中國當代藝術可以去除以往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當代藝術的標簽,以更加開放的文化態度來欣賞藝術,保持藝術的創造性和獨立性。當代藝術應該在堅持藝術自我創造性的同時,又處於一個不斷碰撞與融合的狀態,“輸出”的概念已經不適用於如今當代藝術快速發展變化與資訊交流相通的時代。

在我看來,當代藝術的發展不再是簡單的“輸出”,在今天來講,它更強調的是交流,藝術家的作品讓你看到,你可以不理解不欣賞,甚至可以不懂,交流並不意味著完全理解,藝術具有個性和獨立性,這一點是相通的。只要作品真正做到具有創造性和個性,那麼這個時候它就與你所選擇的材料沒有關係。比如水墨,它並不是中國獨有的,也不是滯後的,重要的是如何運用它來表現。西方對中國當代藝術的影響是一個事實存在,但這種影響並不是誇大到那麼絕對,更不必畏懼。中國當代藝術發展到今天,有些東西是跟自身本土文化、社會特徵有關,不必給中國當代藝術貼上自己的標簽來加以強調。藝術一方面強調藝術是自由的,同時又強調藝術要跟社會有一種公共性,真正的話語是具有共性的,文化態度要開放,要看到那些真正有創造性的當代藝術作品。

在中國目前來講,關於當代藝術的認知大家的理解實際是不一樣的,但這些年好像形成一個印象,群居在798、宋莊、草場地和黑橋等地方的人所做的藝術就是基本上被統統歸為當代藝術,但實際上這個跟區域沒關係,非體制內的就好像跟當代藝術更近。其實當代藝術經過這麼多年大家討論或實踐,我們不能給它一個絕對的範圍或者是定義,不能簡單的説什麼才是當代,什麼不是當代。從整個拍賣市場的成交紀錄上就可以看出,當代藝術在中國整體還不是一個主宰性的主流式狀態。藝術的獨特性決定了它是追求變化的一個特殊的表達,這一點也是當代藝術存在的理由。

現在對中國當代藝術理論體系缺失的問題的討論似乎陷入了一個怪圈,好像只有先設定一個理論,中國當代藝術才能發展。藝術首先來自於一種實踐,來自於一種需要,並不是一定要先提供一套理論它才能夠存活。藝術是一種自由的表達,開放地去創造,而不是設定了很多禁忌,不必給自己加上繩索。不是有了中國的理論體系才能跟西方對抗,藝術不是對抗,中國理論體系的命題設定變成了自我狹隘、自我局限。

最後,藝術語言是藝術家存在的一個方式,藝術家永遠都會面對語言的問題,所謂國際語言,現在大家説的無非就是裝置、錄影,這好像就是國際語言,實際上特別是視覺語言,大家可以共同借用,藝術語言不存在國家屬性。藝術家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因為他不斷地思考自己的藝術,他就變得對社會、對自己、對藝術形式特別敏感,如果有人要追求激進的變化、前衛的變化或者是帶有顛覆性的變化,他有他存在的可能性、必要性或者是合法性,你不能盲目地拒絕、否定它們。藝術的創造性是最值得研究和實踐的,它的內涵的認定就是當代的藝術的認定。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