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剛剛過去的2012年被外界稱之為“調整年”,受經濟影響,藝術市場遇冷。拍賣行成績平平,畫廊業的動作也顯得更為謹慎。春節前夕,99藝術網就“2013中國藝術預測”話題,採訪了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學術部,策展人王春辰。
藝術行業受經濟影響遇冷 不會影響策展人對藝術家的關注
記者:中國藝術品行業去年一直受到政治、經濟大環境以及藝術市場的影響,您認為今年行業會有哪些不一樣的發展和進步?
王春辰:藝術行業受全球經濟遇冷影響,不光是去年,近幾年來一直是這個情況。
一方面,是藝術項目的減少。我去英國考察時,英政府、文化委員會很多藝術項目都大幅削減。有些機構裁減人員,有些人則考慮轉行。項目減少、人員裁減、資金減少,都意味著整個國際在藝術領域受經濟影響。但就藝術行業運作體系而言,常規性的展覽和美術館活動,譬如卡塞爾文獻展、威尼斯雙年展等,並不會受市場左右。藝術外在的東西是有週期性,有起伏的。但是作為研究者或是研究、收藏、展覽美術的機構而言,就是常規的。不會起伏,只不過會減少開支。
另一方面,是人們的購買量降低了。博覽會的成交額相比以往少很多,有些藝術家去年甚至一幅作品都沒有售出。市場處於緩和時期時,持觀望心態者居多,拍賣市場亦是如此。
從大環境來説,總體受經濟環境影響,這跟藝術狀態有關係。內在的,是藝術機構,包括藝術評論者對於藝術家的研究和關注,還是一如既往的,力度並不會減弱,反而加強。就我來講,更會關注整個藝術生態的發展,會更關注能夠經歷這樣一個外在藝術社會變化的結果。有些人,或者淘汰或者沉澱。之後,一些藝術家越來越堅強,越來越有創造性;有的市場不好了創造力就減弱了,或創作上長期停滯不前。真正的藝術家不會受外在影響,所以去年還是有很多藝術家做了很多展覽、很多作品,甚至也沒有市場,也還在繼續,這個是最難的,也是我們最關心的。
記者:一直以來中國藝術行業都沉浸在一種商業語境中,今年您希望這方面有哪些改觀?或者藝術家怎樣才能不受商業影響進行純粹的創作?
王春辰:當下經濟社會,藝術家的心態確實比較矛盾。藝術創造作為藝術家的勞動成果,需要得到社會的回饋,生産的産品肯定希望有消費的需求。但藝術家的創作,應以藝術家或者以藝術思想為主,而不是以市場為主,這一點關係要擺正。
當然,藝術家的作品,被市場所需要,肯定是會不斷生産、不斷創造,那個時候就進入到流通環節,與藝術創作沒有關係。從策展或者批評的角度,我關心的是藝術家自身創作的狀態,而不是因為有了市場再轉過來談創作。市場是受更大的一個環境的影響,不是藝術家所能控制的,需要整個經濟體制的政策調整才能解決。
從這個角度來講,藝術家作為獨立創作的個體,所遭遇的困境也成為其創作的資源。在困難時期更能顯示藝術的創造力和想像力,也體現藝術家對自己藝術把控能力,困難激發了他們的創作能力。如果説經濟好了再創作,經濟不好就不創作,藝術就變成投機了。作為策展人,關注藝術從來不是因為市場好才關注,市場不好就不關注了。
在這種情況下,我更希望藝術家保持一個積極進取的學習態度,不管變化怎樣,都要學習、研究問題。
關注是從來有之的 青年藝術家應警惕模式固化
記者:去年青年藝術家群體十分活躍,有很多機會展覽,您認為今年這個狀況會不會持續下去?
王春辰:持續是肯定有的,但是有一點是跟去年有點兒不一樣。比如去年中央美院美術館做的青年藝術展是兩年一次,今年就不做了;比如今年再有其他人做,我們沒有做,並不表示我們不關注,只是隔一段時間做一個這種綜合性的展覽反映一下。
美術館做展覽不是基於市場的考慮,而是對生態和現象的觀察。到底青年人創作到了一個什麼現象,什麼狀態,這個現象和狀態不能貼一個標簽説就是最好的藝術或者是代表了中國最優秀的藝術,只能説我們從裏邊選擇,我們來鼓勵甚至是一種支援。青年藝術肯定是在支援的情況下不斷發展,同時青年藝術也是社會發展的一部分,肯定是在這個時期要有一些研究或者有一些觀察,為什麼我們把它叫做考察報告?叫田野藝術生態的調查報告呢?我們是以這樣的方式來做展覽,不會打出很多的噱頭。雖然總的叫做未來,未來就意味著發展或者是鼓勵,做什麼事情都有一個未來,不意味著代表未來,也許其中有一些人隨著他的發展,最後成為一個優秀的藝術家,在未來佔有很重要的藝術影響、藝術地位,但是這個東西只能是看自身發展,而不是靠外力。
此外,對青年藝術家的批評,不應是一個拔苗助長的過程。因為去掉了過多的商業利益,得到更多社會機構的支援,所以大家更願意關注今天的青年藝術是一個什麼狀態。如果沒有這麼多的支援,單靠幾個人或者是幾個機構也形成不了關注面。
實際上人們還有一個錯覺,以為是因為去年做了這些展覽好像青年藝術才被關注,其實青年藝術一直被大家關注,只不過是去年相對集中的出現了一些青年藝術家的展覽。大家都在做,就形成了熱點。就像中央美院每年都會挑選出本年度優秀畢業生的作品,做一個“千里之行”展覽。現在也變成全國高校聯盟式的展覽,用策展的方式把本年度畢業的優秀青年學生集中起來做展示、出版、巡迴展,這個力度就是一個基礎。每年都有在做,並不是只有去年,這是一個大的背景。
經常多支援、多鼓勵青年藝術,要比批評、挖苦好得多。另外也要看到青年人存在的一些問題,這個支援不是讓他們自我感覺我的藝術已經達到一個高峰或者是沒有再發展的餘地了,不要有這個錯覺。應與青年藝術家做交流,交流是基於藝術的學習。
我們批評,是因為藝術過分的商業化。青年藝術家固定某個模式其實很危險,某種風格、樣式的作品被人們所喜歡,很多人來買,可能他以後就會創作這種類型的作品。作品形成模式,像商標一樣,可能藝術家的思路會受阻,無法打開。僅為了市場需求而創作,這一點值得警惕。
實際上,很多藝術家還是處於變化、沒有規則的狀態,作品跨界,不能被定位,這樣更能體現青年人對社會的反應和內心世界的表達,甚至有很快強烈的反叛意識,對話意識甚至是挑戰意識。一個人不可能永遠都是一種憤憤不平的狀態,但是青年人應該有鬥志、有決心,要表現,我不表現誰表現呢?我不在年輕的時候做出這樣一個充滿激情、充滿熱情、充滿想像甚至充滿幻想的事,什麼時候才做呢?到老了都該退休了,甚至沒有感覺才去做這個事肯定做不出來。人的創造力都是來自於成長時期,也就是青年階段。
我覺得青年藝術家還是要有一個充分的自我意識和歷史意識的。作為生活在這個時期的青年人一定要作出屬於自己的藝術,敢於創造和表達。他們的挑戰在於學習更多的藝術表現,打破藝術門類的界線。中國的弊端就是大家學藝術只是限于一種方式,比如油畫係只做油畫,雕塑係只做雕塑,門類限制特別嚴重。但是在今天,一些藝術還是不能被歸類的,屬於綜合性。當然綜合性也有一個專長,在某些方面比較擅長,就看藝術家能不能拓展思路。
另外是他對藝術有更多的理解,人對藝術更多的理解挺難的。藝術是什麼?通常有很多的看法和認識。現代藝術是一個不斷思考、反思所謂藝術的認識和觀點的狀態。
杜尚出現了,他説小便池是藝術,人們卻不這麼認為,這裡面就存在著巨大的觀念上的跨越。當下亦是如此,在正常生活裏不是藝術的物,經過轉換之後,大家都認為它是藝術。譬如,農民種地就是一種日常的生産,沒有任何人認為這是藝術。但是汪建偉就租地一年,在這期間種莊稼,通過這個方式去體會、研究中國的農業生産體系,超出日常種地賣莊稼、賣糧食的目的,這個過程就變成具有觀念性的。
青年人應勤於思考 有觀點的獨立表達藝術
記者:當代藝術經過不斷的洗牌和刷新,您認為今年是否會進入到一個沉澱的過程?如果能,會體現在哪些方面?
王春辰:去年確實很密集地接觸了很多青年藝術家、藝術作品,包括展覽,也注意到很多人都在思考,青年藝術家困惑接下來該怎麼辦?“上有老,下有小的”。前面有發展模式化或者是範例式的藝術,後面又有一大批青年。
每年都不斷的有人從學校、社會進入到藝術創作中,年輕藝術家必須努力和堅持,堅持並不單止學習技法的過程,還要思考問題,並有觀點的呈現、表達。表現手法應該是一個綜合性甚至超現實性的,觀念隨著藝術家的不斷成長而産生變化。觀念,是基於對問題的思考。比如有人認為線條是形式的東西,但是線條也可以和人的心理髮生關聯,或者也可以構成一個主體。
雕塑是什麼?人家説雕塑就是用材料通過雕和塑、切割,甚至焊接形成的一個形體,佔有空間的立體的東西。但美國有位藝術家,把文字寫在墻上,寫在地上,稱之為雕塑。你怎麼理解,不能説那是一個廣告牌或者是一句口號,恰恰是他把字作為材料、媒介放在空間載體的時候,它就成為了一個空間的東西,這個時候會發現原來他對雕塑的理解是這樣的。當然前提是要有一個概念的認識。一反面,藝術家從藝術史的形式上來研究、拓展、觀察。另一方面,藝術家要進入整個社會狀態發展裏找到問題,這一點很重要。
我們其實有時候會注意,包括從去年做的很多展覽不難發現,很多青年藝術家還是缺少對整個社會的關注。很多尖銳的問題,很多有意義的問題或者有很多值得探討的問題,能不能把這些轉變成藝術表現的對象,做成項目。表現方式可以多樣,記錄、行為、對話、參與互動甚至裝置都可以,關鍵是有沒有一個訴求點,這是非常重要的。這個東西在於轉換,根本來講是通過你的方式把一個東西轉換,人們突然産生興趣或者是疑問,這是藝術嗎?什麼呀?怎麼回事啊?當人們説這個話的時候,你已經達到了目的,追求的目標就實現了。藝術最終來講不解決問題。藝術能解決經濟問題嗎?人出現痛苦,出現了一些遭遇,畫一張畫能解決嗎?不能,但是藝術是表達和表現,為什麼説藝術是表現,表現什麼?就是把你的狀態、情感、想法通過這個方式錶現出來,讓人們看到了,讓人們分享了或者讓人們討論了,或者是人們怎麼樣,這就是藝術的功能。
我們説審美、藝術的功能,寓教于樂也好,就在於此。所以問一句藝術起什麼作用?藝術家對這個問題再進行思考就會作出很多不一樣的,如果藝術僅是裝飾或者就是為了賣錢,這個問題就變的很簡單了。恰恰是無論在哪一個環節進行深入的思考,藝術家做的東西就有意義的多了。中國缺少把整個中國和世界的關係作為藝術對象這一類,把整個中國現代化、城市化,整個社會的現象都作為藝術對象和背景,就有意義了。但是要找到一個恰如其分的點,用自己的方式,這是難處。因為有難處,人們才把他們稱為藝術家,沒有把他歸為社會工作者,也沒有叫做哲學家或者經濟學家。因為你就是藝術家,藝術家就是找無法歸類的東西,找無法歸類的方式,這恰恰是藝術的魅力。
年輕藝術家應沉澱下來,積極創作,積極思考,不要太浮躁,也不要受外界因素過多的影響。學習是必要的,但並不是追逐流行,追逐別人做過的事情,而是學習別人的方法,啟發自身。
策展人須拓展眼界 串聯“問題”提出“批評”
記者:目前大家覺得有一些策展,比如過於商業或者不夠學術,您認為今年會有所改觀嗎?
王春辰:策展會正常的發展,因為策展已經成為當代藝術一個組成部分,組成裏邊有很多方面,跟商業有關的,還是會有人去策劃、組織,這是職業現象,全世界都存在。不能説某人給畫廊策劃就不叫策展人或者違背職業,但是那些東西僅僅是一個商業的目標、目的,還是有一些綜合性、研究性或者是專題性的展覽,甚至展覽不一定出現在畫廊、美術館,而是出現在公共空間,出現在家裏、院子裏,只不過是表達方式的差異。
所以策展人作為一個職業性的、綜合性的工作是把藝術發生的現象,把藝術問題和社會問題連到一起。這種職業的發展在2013年和在將來會逐漸明確職業的功能,而且對職業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從事這類職業的人應該是綜合性的。對藝術有所了解,參與到當下的藝術活動、生態現象,也肯去鑽研,不斷擴展知識面,守舊是行不通的。另一方面是不斷地去觀看,討論問題,也發現當下出現的新話題、問題。策展跟藝術的創造緊密結合在一起,也找到一些空白點和交叉的地方,這是策展的一個特徵。策展不是説只是把畫和作品放在一個空間,而是以藝術的方式,以展覽或者是活動的方式提出一個主題、問題。為什麼一些展覽會引起爭議,是因為提出了説法、命題,值得大家去討論,而不是具體到某個藝術家的問題。像我們去年討論“超有機”,人們會説超有機到底指什麼,而不是具體某一個藝術家就是超有機。當然那些與我們討論的問題有一定關聯,今年央美做青年展“亞現象”,很多人就懷疑,甚至提出批評。亞現象是不是亞文化,亞文化是不是就是邊緣文化?或者是一個受排斥的次等文化?我們的主題,我們的表達不是這樣,等於是我們提出問題,這叫策展,如果不是因為你提出亞現象,大家怎麼關注這些呢?
藝術家出現在這個展覽中,也出現在其他的展覽,正因為那些批評從來不是批評意見,而是提出具體的策展理念。我們通過展覽提出策展理念,提出疑問,並沒有否認展覽本身,策展就是要提出批評觀點、提出看法,當然不能説藝術家都是你觀點的注解,例證。關係是相輔相成,我們提出這個觀點是因為有這樣一批藝術家,覺得有這麼一個現象。所以策展是思想觀念的表達,藝術又是和觀念的互動,甚至是反證,這是策展領域所要提倡,所要鼓勵的問題。國際上很多策展都會提出一個很好的命題,這個命題綜合了目前社會發展當中的各種現象,甚至有不同學科的理論。像早年人們用“景觀社會”、“圖像理論”,今天又用青年“亞現象”。有一年紐約的展覽“比耶穌還年輕”就提出這樣一個命題,為什麼青年藝術家比耶穌還年輕?當然這是一個比喻,表達了青年人代表了一種發展,一種精神,一種朝氣。
越往下發展,對策展理念,跨知識的交匯要求越來越多,挑戰也越來越多。第一,希望中國的策展發展得越來越好;第二,希望參與策展的人作為一個整體不斷地學習交流,不斷地拓展,策展是一個未來性的職業,中國也越來越需要。策展是基於藝術家創作的再次創作,也可以叫做一種創作,和藝術家是平等和對話的關係,身份並沒有高於藝術家,這一點要明確。就像社會分工不同,産品生産完還需要銷售,沒有生産銷售幹什麼?不能這樣對立,沒有銷售渠道你的産品就沒法進入市場流通。反過來,藝術如果沒有策展來提出問題,整合性、綜合性的表達或者歸類、研究,藝術就變得是一個散落的點。因為藝術家是個體,有的在東,有的在西,有的在別的城市,有的在別的地域,有的屬於不同的創作媒介,只有通過一個綜合的有思考的策展理念,把不同方面整合起來,這是一個研究性的綜合工作,並不是簡單地挂畫,這就是策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