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杜曦雲:提升素質和商業化——藝術人的新目標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2-18 11:17:51 | 文章來源: 《收藏趨勢》

杜曦雲

在這個人人在網路上發言、每天都隨手拍照、個性化滲透到日常行為中的時代,“藝術”這個詞變得很陳舊,除了藝術圈的人自己賣力的談論或矯情的推銷外,很少能讓別人當回事。這時,藝術圈裏回過神的人忽然明白:原來,所謂的“藝術”其實只是技術,掌握了別人沒有的技術時,就擁有了用技術來説話的特權,別人即使有話卻説不出來;如果技術面前人人平等,藝術家也就沒有了特權。科學工作者們的努力,讓大多數人輕鬆的掌握了技術和擁有了説話的平臺,當大家不再需要比拼技術卻能同臺表達時,“大眾”的體驗和思考居然這麼精彩!人人都是“精彩的人”,比人人都是“藝術家”要更貼切。

這時,“藝術家”或“藝術人”們可以繼續自以為是,別人不把自己當回事,就自娛自樂吧。這也算一種活法,如果自己覺得高興,沒什麼不好。或者,繼續在技術上追求難度,讓自己擁有技術的特權。但這種方式治標不治本,因為科學工作者們很快又會讓這些技術被“大眾”輕鬆掌握。如果不再靠技術特權來高人一等,不再打造“藝術”的神壇讓自己的屎尿屁都自動擁有光環,而是想在人人平等的基礎上獲得認可和重視,那麼,最重要的是:自己的體驗和思考比別人更精彩!

這時,問題出來了:貼著“藝術家”標簽的人,他的體驗和思考比別人更精彩嗎?或者這樣看:哪些“藝術家”在藝術圈外依然被人們認可和重視?目前,好像除了一個胖子,其他人都還是在藝術圈裏面喊叫,圈外卻靜悄悄。如果這樣看,其實很多“藝術家”的想法和做法已經很陳舊,不能讓藝術不斷生長、延展,反而越來越萎縮、老化。

不進則退。技術優勢被拉平後,原來的“藝術人”們如果不在新的局勢下轉型,必然會竭力維護自己的原有優勢。但從長線來看,這是螳臂當車的,落後的思維方式和生産方式早晚會被淘汰,如果不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會越來越難受。在當下的局勢中,需要藝術家成為高素質的人,而不只是技術發達、頭腦簡單,或者通過裝瘋賣傻、撒嬌發嗲來與眾不同。這時,應該反觀自己的不足,不斷補足和提升自己作為一個“當代人”需要的素養。技術不是沒用,但只有技術就沒用。

藝術家最為人羨慕的是敏感,藝術最可貴的品質是自由、創造。優秀的藝術家,在對當代文明的理解方面,甚至在很多所謂的“公共知識分子”之上;藝術家對直覺、行動的強調,又讓優秀的藝術家能走在公共知識分子的前面。從杜尚、沃霍爾這樣的藝術家身上,可以明顯的看到這些。反觀當下的中國,這樣的當代藝術家能有幾個呢?反而,廣告設計等商業藝術的從業者們,更多的體現出這些品質。

還有,在這個傳媒高度發達、資本全面滲透的時代,藝術如果想真正生效,和商業結合是最好的方式,尤其在中國。把自己的體驗和思考表達出來,是起點,但表達出來後只有被別人消費,才會生效。當別人花錢購買了,這是最真實的消費,因為與消費者的經濟利益發生了最直接的關係。空談或自娛自樂是最沒有難度的,資本化並被別人實實在在的購買,是最難的,但高度也在這裡。完不成這一步,再美妙的想法依然是胎死腹中。那些意識到藝術商業化、藝術資本化、藝術金融化的人,由藝術家轉型為綜合型的藝術商人,這些人更符合這個時代對“藝術家”的要求。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