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藝術與媚俗:探尋質疑或是取悅自身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1-30 13:21:46 | 文章來源: 中德文化網
漢德瓦薩

那些被大收藏家們所喜愛並收藏其作品的藝術家們,才可以寄希望於自己的作品在博物館中得到一席之地並獲得藝術界的認可。而那些不被收藏家們看好的藝術家們則被排除之外。這最終就形成了一個以金錢來界定藝術和非藝術的庸俗體系。由此,界定的區別並不是根據作品而來劃分,而是取決於買家的市場力量。

正因為如此,傑夫•昆斯的作品在博物館中被展出,而不是詹姆斯•赫茨(James Rizzi)或者托馬斯•肯卡德(Thomas Kinkade)。也正因為如此,不來梅藝術館嘗試去為藝術家漢德瓦薩恢復名譽。究其原因在於只有很少一些有實力的收藏家們才對這些藝術家的作品感興趣。

一些人在觀察那些老的先鋒前衛藝術後,便認為在對Kitsch熱情的背後掩藏著靠近大眾,以及對流行現象和其他藝術感知的逾期接納。其實,他們都被誤導了。事實上,這是一個表像自由主義事件。藝術體系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是精英的和不穩定的。Kitsch藝術並不因為它得到了完美的救濟而最終就對此心懷感激。

Kitsch形態呈現出藝術世界裏胸懷博大,天真,甜美可愛和懷舊的側面,繼而其他那些不像昆斯的“心臟”那般表面閃耀的作品,或是像彼埃爾和吉爾斯(Pierre et Gilles)那般絢麗的畫作都可以不必擔心被認為Kitsch之嫌。判斷和估價在藝術界裏恰恰是不太被推崇的,而評論也是不太受歡迎的。任何形式的規範性都被視為是可疑的。允許人們通過自己對昆斯及其他藝術家作品進行劃分行為達到安全的假想,才是實際的做法。

與此同時Kitsch已經比廣泛認知的更加普遍,但它還不是總能被輕易地被認同。對藝術個性的劃分就是一個Kitsch:就只還剩下美好的感覺或聰明的想法。如果一切都是簡單容易又直接的,只是個遙不可及的享受,那麼它很快就會變為浮誇的。如果所有的問題都是不必要的,又如果藝術僅關注其效果和含義的炫耀,那麼可能就不會遠離品質了。最終這是一個劑量程度的問題:藝術在什麼時候向機械性傾斜,什麼時候它又是美好的藝術收起那些矛盾的雙重性而僅忠於感覺?

Kitsch只能取悅其自身

許多當代的藝術作品都試圖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爭取滿足所有的需求。例如像施林•奈沙(Shirin Neshat)頗具異國情調的華麗黑白戲劇,又例如許多雙年展上藝術家的政治教條主義,還有格哈德•裏希特(Gerhard Richter)的母子田園詩以及很多他的雄偉的彩色紋影作品。其中一件這樣的畫作剛剛以2640萬歐元的價格刷新了拍賣會的紀錄,這似乎打破了所有對Kitsch的質疑。但是,由於這個抽象的愉悅類型不再有目標定位;不再激發其他人;不必再向自己去證明,所以這個藝術就只凝固在自己的奢華中。這就是二十一世紀的沙龍繪畫藝術:巨大的浮誇,其他都是空洞。為了使藝術不僅停留在感覺的問題上,而還能夠被理解和滲透,所以一件藝術作品必須做到兩點:首先,實現激情。其次,防範隨意的激情創作。衝動浮躁,純粹的聯想,必須保持反思。只有俗氣的藝術是沒有質疑的,他們是自給自足的。因此,它被證實是自我毀滅性質的遭受譴責的類型。

尤其是那些在牢固的Kitsch外表下的藝術,昆斯或村上的作品只有在作為相應物被理解時,只有當繼續以“真實的”藝術存在時,他們才能獲得成功。他們培養他們的信譽和威望,儘管他們否認這些信譽和威望。因為這樣可使Kitsch類型變得容易,也不再提出這樣的問題:藝術到底是為了什麼而存在,博物館,藝術高校,藝術家基金會,藝術博覽會,以及藝術課程到底怎樣才可以是良好的。它放棄全部的要求,並讓位給其他的藝術作品,專注于必要的價值影響作用。如果做不到這些,它就不能算是藝術,而只是Kitsch。它靠其所被輕視為生。

偏巧應該是這種藝術的形態被視為是先鋒前衛?對他們讚賞,喜愛,並加以收藏?如今,Kitsch已不再是個有爭議的概念,藝術家也不必像在十九世紀那樣為了掩飾自己的不安全感而要與其劃清界限。與其相反,人們在今日為了掩飾自己的不安全感而和解了與Kitsch的關係。儘管對此是沒有理由的。Kitsch仍然是非創造性的和十分隨意的,就像它那閃耀著發出的璀璨光芒以及被賣出的數百萬美元一樣。藝術可以戰鬥,探尋,質疑,失敗。但是Kitsch可以怎樣呢?它只能取悅其自身。

   上一頁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