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博物館開放:博物更要博心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1-18 10:44:19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蘇 銳

作為重要的公益文化設施,博物館承擔著蒐集、保管、研究、陳列、展覽的功能。近些年,全國各地的博物館已紛紛對民眾免費開放,在文化惠民的同時,加強管理、提高其服務效能的問題也愈發突出。當前我國正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全國各地對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空前高漲,投鉅資建設施,佔地上萬平方米、投入上億元的博物館屢見不鮮。但設施建好了,文物擺上了,服務跟不上,門前冷清也就成了必然結果。

前些日的一個週末,筆者參觀國內某著名博物館。時值當地“史上最冷冬天”,街上行人寥寥,位於市區繁華地段的這座博物館門前也是空空蕩蕩,唯有兩隻雄偉的石獅子蹲守兩側,仿佛守著一處深宅大院。正是下午四點來鐘,陰沉的天空讓館內的光線十分暗淡,高懸屋頂的大燈也未打開。由於博物館藏品的特殊性,一般情況下博物館內都會張貼一些提示標語。但筆者在這座博物館的一個展廳發現,“禁止拍照”和“禁止觸摸”等提示標誌被貼在了門兩側的最下面,若不留意根本不會看到。而走進展廳內,裏面擺放的部分青銅雕塑由於沒有玻璃板等隔離措施,觀眾不斷觸摸,已露出了黃銅的底色,在暗淡燈光下顯得更加刺眼。館裏的工作人員告訴筆者,一般發現有觀眾接觸文物時,他們都會及時制止。但由於館內人員有限,通常情況是他們一轉身,觀眾就“迫不及待”地去觸摸那些珍貴文物。當被問及為何不增設提示標語時,該工作人員表示,提示標語僅僅起到提醒告知作用,要想使文物得到更好的保護,提高公眾素質很關鍵。

其實,上述情況在國內其他博物館也屢見不鮮:明明寫著“禁止拍照”,有人卻把相機偷偷摸摸帶進去;明明不允許吸煙,有人卻在館內廁所等角落噴雲吐霧;明明知道接觸文物會對文物造成污損,有人卻依然將手伸向“神像”……

當前我國的博物館發展態勢總體良好,在發揮其博物作用的同時,提升其服務和管理水準,提高觀眾自身的觀賞素質變得愈發急迫。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發揮博物館博物的作用,才能博得民眾的“歡心”與“舒心”。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