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博物館發展與觀眾學習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2-04 16:32:19 | 文章來源: 《文匯報》

美國博物館界有一句話:如果藏品是博物館的心臟,那麼教育就是它的靈魂。把藏品比喻為心臟,強調了藏品在博物館中的核心地位,而教育則是把藏品的相關知識和研究成果,通過展覽和教育活動傳播給大眾,這樣才能使藏品活化,才能發揮藏品的價值和意義。從我個人40年的博物館工作經驗來看,博物館最大的作用在於,給民眾提供體制以外的學習機會。這也是我們在博物館運營上不斷努力的方向之一。

博物館教育怎樣在博物館的發展歷史中逐漸被置於重要的位置?站在觀眾的角度,我們怎樣在博物館裏獲得學習?這是本文將要討論的有關博物館與觀眾學習的一些角度。

博物館發展與教育功能的提升

我們先從博物館本身的發展歷程來了解一下博物館教育在不同時期有著怎樣的提升。

早期的博物館以文物保存和研究功能為主,我們只能稱它為私人古物保存所。現在我們所知的第一所公立博物館出現在17世紀。英國人阿什莫林是一位畢業于牛津大學的醫生,當時,醫生職業的收入非常高,而阿什莫林又窮其一生收藏各種文物。後來,他把自己的收藏都捐獻給了牛津大學,附帶的條件是,學校必須辟出一處建築來存放這些文物,並且向大眾開放。由此,1683年,世界上第一所博物館阿什莫林博物館(Ashmolean Museum)誕生了。

到18世紀,歐洲進入啟蒙時代,啟蒙運動是當時歐洲一項重要的文化運動,在這場文化運動中,中國的思想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熟悉中西交流史的人或許知道,在17世紀,即清朝的康熙皇帝和法國路易十四的時代,很多外國傳教士來到中國,他們回到法國後,把中國的儒學著作翻譯成法語,對後來的啟蒙時代産生了深遠影響。人們熟悉的啟蒙時代思想家伏爾泰就對儒家思想非常推崇,對孔子的著作也進行了深入研究。在他看來,中國人很早就懂得“以德服人”、“民為貴”等思想,這些思想對西方人而言不啻為眼界大開。

啟蒙時代是從18世紀初開始,一直到1789年。英國社會在17世紀還是一個相對落後的社會,到18世紀,啟蒙思想由法國逐漸影響到英國。當時英國最著名的文化推廣活動是出版禁令開放。由此,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大衛·休謨的《人性論》以及塞繆爾·約翰遜編撰的第一部英語大詞典,都在知識的平民化、大眾化推廣過程中起到了很大作用。啟蒙時代對博物館的發展也影響深遠,在阿什莫林博物館之後,大英博物館于1759年成立。當時正是英國啟蒙運動最興盛的時期。

大英博物館的成立和英國另一名醫生漢斯·斯隆(HansSloane)有關。斯隆在法國學醫,回到英國後在貧民區開辦醫院。後來,他成為皇室御用的醫生。斯隆也是一名窮其一生收藏文物的收藏家。我們分析這些早期的私人收藏家,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對知識的追求和對學問的探尋都有著非常強烈的慾望,而收藏文物的過程也是他們建構自身知識體系的過程。後來,斯隆把私人收藏都捐獻給了國家,成立了大英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的成立不僅對英國、也對整個歐洲産生了很大影響。大英博物館成立後,法國著名的啟蒙思想家狄德羅,曾在他主編的《百科全書》中特別提到了大英博物館這樣一個知識的寶庫,同時,他也呼籲法國應該把盧浮宮的館藏向公眾開放。因此,到1793年,法國也有了盧浮宮博物館。另一個著名的例子是俄國的冬宮。當時,俄國女皇凱瑟琳二世和伏爾泰是好朋友,她受到法國啟蒙思想的影響,把保存著她私人收藏的冬宮在1764年整個地對外開放。此外,教廷博物館的成立也是在啟蒙時代。隨著歐洲各大博物館的出現,民眾開始在博物館裏獲得學習的機會。

到19世紀,進入了博物館發展的興盛時期。美國的大都會博物館、波士頓美術館、自然史博物館等幾大博物館都是在1870年代成立的。而在中國上海,法國耶穌會會士赫特(PierreHeude)按照西方博物館的標準設立了徐家匯(002561,股吧)博物館;在江蘇南通,也出現了由中國人張謇自己設立的南通博物苑。

到20世紀,博物館進入了蓬勃發展時期,其主要原因在於,博物館行業出現了專業組織。1906年,美國博物館協會成立,這是第一個博物館領域的專業協會,它的成立對博物館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對博物館教育産生了很大影響。

回顧博物館發展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傳統博物館是從藏品出發,在藏品的蒐集和研究上下足功夫。美國博物館協會成立以後,當時有一位博物館館長提出:博物館的社會目的在於為大眾提供得以親近博物館的管道。那麼,如何讓觀眾願意親近呢?因此,在那一時期便有人提出,博物館需要配備導覽解説人員。在早期,人們認為博物館展出的文物不需要有人講解,認為觀眾自己看得懂,文物本身會説話。事實上,文物的學習和一般的學習不一樣,它背後的知識非常豐富,普通觀眾看展覽是需要有人引導的,一定要依靠解説導覽,才能進入學習的層面。這一時期也是博物館的教育功能開始被提出的時期。

到20世紀60年代,博物館的教育活動開始多元。比如,我們常常聽到的“動動手(handson)”是關注觀眾參與的教育理念;“動動腦(mindson)”是讓觀眾在參觀過程中從好奇發展到探索階段並建構自己的學習過程的理念。這一時期的博物館教育活動發展到更有系統、內容更多元的程度。而從導覽角度講,博物館要考慮怎樣把知識更好地傳播出去,因此要求博物館的教育工作者能夠對不同年齡、不同程度的觀眾採用不同深度的導覽。

到20世紀80年代,博物館的教育工作更是被提到首要位置。當時,在討論21世紀的博物館(museum for anewcentury)這個話題時,已經提出未來要把博物館教育功能放在首位,也提出了數字化技術在博物館展覽和活動中的運用。此外,博物館在過去一直只有研究員,而當時提出,要在博物館中設立專門的教育職位。因為,博物館的研究結果需要通過不同專業的教育推廣者、導覽解説員,才能轉化為適合一般民眾學習的資訊,也只有這樣,博物館的知識傳播效應才能更好地發揮。但是,觀察現在的博物館,很多還是以研究為主。在法國,直到2004年才開始在《博物館法》中規定,博物館中必須設有教育部門。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