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回歸基礎:策展人方振寧訪談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7-13 17:05:43 | 文章來源:

記者:最後想請您談談中國建築它發展的現狀以及發展的方向,這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但是想請您就一方面談談,比如教學方面、建築學術研究方面,或者我們現在這種基本的城市建築發展現狀等等。

方振寧:這個問題當然是非常大了。我自己的工作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建築評論、建築項目和展覽策劃、藝術的評論及策展,教學我也都在做。我做不了什麼預測,首先我覺得建築教育應該就像我現在説的“原初”的概念一樣,應該注重基礎教育,而不是對學生進行這種超級空想的設計訓練,不現實地做大型建築甚至是城市規劃。我不贊成這樣的教育,因為這個做不了,我們知道對城市起巨大影響的建築,實際上不是一個建築師能完成的,它是跟這個社會的進步、制度、節奏,包括資本的流動,人的慾望還有話語權,人的修養,各方面的因素摻雜在一起,才能實現一個巨大建築。我覺得在學校裏應該扎紮實實學習,好好設計一個房子,不是做建築而是做房子,房子就是人需要用來生活的,有一些常識性的普通體驗。

我覺得中國建築的未來或者是世界建築的未來,不是大型的標誌性公共建築,而是住宅。這方面最前衛應該是日本,他們從70年代就開始研究這個,所以日本在住宅方面做得非常好,所謂住宅就是為一般人服務,均等地提高人的生活品質、居住空間,居住的品質首先是需要用居住的環境來提高。所以我覺得中國有這麼多想成為建築師或者建築師面臨的一個重要的考驗就是要向二三級城市、向農村,向中國那些貧困山區做有品質的住宅,這是中國建築未來的方向。而不是拼命建設我們這個CBD或者超高層,顯示我們經濟實力、顯示富有的象徵性建築,這不是城市的真正的形象。

一個幸福指數高的國家,不是説它的樓蓋得多高,我們説不丹是個幸福指數很高的國家,它就是貧富差別小,生活的方式和我們很不一樣,給人提供教養的程度高,這是幸福指數。所以我覺得衡量建築和城市更重要的在於它的幸福指數,它的指標是什麼。我對中國建築未來的思考就是這些。

這次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國館,沒有直接展出中國建築設計的實際項目,對此有的人説這個展覽需要反映中國的現狀,我對這個不以為然,我不想把建築形象直接搬到我們的雙年展中國館中去,中國建築的設計水準是半斤還是八兩中國人自己知道。我們的主題就是呈現對事物的基礎性思考,純粹的、原初的是事物的本源,所謂的“共同基礎”不是中國建築的現實,而是整個世界,整個人類普遍生存所應該思考的問題,它是具有普遍的意義,不只是具有中國意義。

記者:好的,非常感謝您!

   上一頁   1   2   3   4   5   6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