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回歸基礎:策展人方振寧訪談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7-13 17:05:43 | 文章來源:

記者: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建中國館,從2006年開始到現在已經是第四回展了吧,那麼結合前幾次中國館的表現和經驗,您對這次的策展工作還有沒有一些特別的考慮?

方振寧:我是2000年第一次去看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當時是義大利建築師福克薩斯策劃的。這個雙年展從2000年開始到現在的每一屆的建築雙年展我都會去看,藝術雙年展我不會每次去看但大部分都會去看,所以我大概看了十次左右,也就是説在中國人當中,可能我是看威尼斯雙年展最多的了吧。而且每次看我都會有詳細的報道。我的威尼斯雙年展評論有幾次我蒙對了,比如説當時寫過丹麥館的這個詳細的報道,之後他們這個館得獎了。多次看威尼斯雙年展之後,對展覽的方式,每一年的主題和這些參展的人拿出什麼樣的作品?怎麼宣傳報道?演講什麼?這些都比較清楚。但是,從沒想過我會來做中國館這個策展人。

2000年我去報道威尼斯雙年展的時候,主要報道張永和和張智強作為中國建築師首次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從這個報道中很多中國人知道國際上開始關注中國的建築了。當時我就預測中國建築可能有三步走,第一個就是中國建築師個人參展,建築師受到國際上的矚目;第二個就是中國的建築項目受到國際注目,就是2002年“長城腳下的公社”得獎;第三步就是中國館的建立,03年開始中國館就進入威尼斯藝術雙年展了,當年是由於非典沒參加,但作品都選好了。正式參加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中國館是從2006年王澍的“瓦園”開始。

所以説我跟威尼斯雙年展是有非常長的交情,到現在已經12年了。這個事情也説明一個人在一個方面的執著就會有回報。因為我開始去看這些展覽都是自費的,這個自費費用是非常高的,機票、吃住什麼的,當時我在中國也沒有多少收入,因為中國的收入比較低嘛,我其實當時沒有任何存款,是把所有的錢都花在看建築展覽,到國外看建築等等,當時我在中國銀行的卡裏的存款只有一萬塊錢左右,所以很多人不能想像,我沒有車,當時唯一的資産就是一套房子,我就是這樣過來的。那時房價比較便宜,現在我住的地方就是我工作的基地,我是每平米6300元買的毛坯房。在這個圈子裏,我應該屬於最低收入階層,我把精力都放在喜歡做的事情上,這就是在六年的時間裏,可以成長迅速的秘訣。

那中國館的空間狀態是這樣?我是一直覺得中國館的地方非常有限,那麼如何利用這個場地,化腐朽為神奇,關鍵還是展出的作品,策展人的概念,挑選的建築師和藝術家怎麼樣。迄今為止,我覺得兩屆還比較理想。一個就是王澍《瓦園》那一次,比較單純。第二個就是由侯瀚如策劃的那一屆,這個展覽影響比較大,因為侯瀚如是一個經驗比較豐富的策展人,他挑選的藝術家,包括讓藝術家怎麼和策展人合作,以及陳列方式,我覺得都有非常好的成效。我覺得要促使中國館繼續努力,要讓世界看到中國的水準的話,這個雙年展其實是非常好的認知渠道,因為它代表國家形象,這是我的看法。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