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山水畫缺了什麼
專家觀點
■中國山水畫不是風景畫,它所要描述和表達的是一種氣象,是自然山水的氣象和作畫者內心的氣象
■從某個角度來説,畫家的品格比畫家的技巧更加重要
■對於自然山水的觀察和理解,當代很多畫家是來自於假設和想像,有的更依賴摹倣,這正是中國山水畫目前遭遇的一大困境
■在複雜的現實環境面前,如何面對並處理傳統和現代的關係是中國山水畫必須直面的一個問題
前一階段,本報“重估中國當代繪畫”大型策劃獨家專訪了多位著名畫家和學者,比較宏觀地呈現了當下中國繪畫的整體狀態,同時,對一系列熱點問題和熱點現象進行了探討。本期開始,“重估中國當代繪畫”策劃將進入第二階段的報道,從更具體的問題切入,細緻觀察和透析中國畫壇,力求從多角度探討中國繪畫的現狀與未來。
在“重估中國當代繪畫”推出之初,我們就開宗明義地説明瞭此次策劃想要重點討論的幾方面問題,當中包括如何看待中國繪畫傳統的繼承和發展,如何處理傳統和現代的關係,以及如何面對當下複雜的藝術生態環境等。而談到中國繪畫的傳統,便不能不提及山水畫。大多數不甚了解繪畫藝術的人,或許會把山水畫簡單理解為畫山、畫水、畫風景的作品,事實上,並不是那麼簡單。概括來講,中國山水畫不是風景畫,它所要描述和表達的是一種氣象。所謂氣象,指的是自然山水的氣象和作畫者內心的氣象。
中國山水畫是中華傳統文化底蘊和內涵的集中體現,今天,有人在堅持古時的藝術見解,有人嘗試探索現代的表達方式,也有人強烈批評當下的山水畫早已“失魂落魄”。究竟當代的中國山水畫要堅持些什麼?畫家又應該做怎樣的思考呢? 1月28日,記者採訪了中國藝術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中國戲曲學院客座教授、著名山水畫畫家李曉松,他結合個人的創作經驗,對如何看待當下山水畫創作以及畫家如何進行探索等話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山水畫要加入自己的思想感情……不管畫什麼樣的山水、樹木,都要把自然界的萬物轉化為人性化的東西,借筆墨來表達自己的心態,傳遞自己的感情
有人説,觀賞中國山水畫,能夠深切體悟中國傳統繪畫的色彩、意境、格調乃至氣韻,再沒有哪一個畫科可以如山水畫一樣牽動中國人內心的情感。李曉松説:“山水畫要有意境,語言要整中求變,要加入自己的思想感情,借物思物,借物傳情,筆墨要求精到微妙,把握時代的脈搏。 ”
他認為,不管是遠古的人類還是現代的都市化人群,都是以表達自己的情感為最高目的的,“山水畫要看氣象,不管你畫什麼樣的山水、樹木,都要把自然界的萬物轉化為人性化的東西,借筆墨來表達自己的心態,傳遞自己的感情。只有將情感交織、融合在自己的畫中,才能打動人,才能被人理解,才能産生共鳴。不同的經歷、不同的心境,畫出的作品各不相同。以我個人來説,我不喜歡用一種辦法一種模式去套任何作品,這樣讓人看起來很乏味。藝術要有自己的觀點,自己的主張,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自己眼中的事物,把自己內心世界的一些感悟在宣紙上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做到畫中有我,我中有畫。 ”
當下的畫家只有固守住心態、固守住品格,才能在紛擾的現實面前依然保有自我的純粹性
近年來,畫壇的浮躁、功利之風瀰漫,頗受詬病,風格雷同、題材複製等現象並不罕見,甚至出現了“流水線作畫”之類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件。對於今天的畫家來説,談個性表達、談情感投入、談忠於藝術,似乎顯得與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現實有些格格不入。從藝術本身出發,遵從內心的感受,這本應是藝術工作者所具備的基本素質,但是,隨著藝術生態環境的改變,基本素質如今卻成了要時時被重復又重復提起的特殊要求。
李曉松多年來一直從事山水畫創作和研究,頗具傳統文化素養,也曾為寫生踏足全國各地,對於山水畫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和追求。作為一名創作者同時又是研究者,他認為,當下的畫家只有固守住心態、固守住品格,才能在紛擾的現實面前依然保有自我的純粹性。他説:“石濤在畫論裏説過,‘人為物蔽,則與塵交。人為物使,則心受勞’。意思是,人為世俗名利所誘惑,必奔忙於世俗之迎合交往。人為物質利益所支使,則心神必然勞損。”石濤是清代中國山水畫巨匠,這番話寫于約300年前,對今人而言,仍然具有醒世之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