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新聞

時代賦予無限靈感 徐冰、劉小東談中國當代藝術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1-22 10:18:49 | 文章來源: 新華網

變動中的中國給藝術家的啟發是無限的畫家徐冰、劉小東談中國當代藝術

“那麼多鮮活的生命在我面前,他們直接影響著我。”對畫家劉小東而言,藝術創作的方式有很多種,他選擇直接參與世界的生活。

在首屆中美文化藝術論壇上,畫家徐冰和劉小東在談及各自對中國當代藝術的看法時,雖然觀點各有韆鞦,卻不約而同都指向變動中的中國。

“我生活在這個時代,我要表達出來”

中國有句古話:“水至清則無魚”。在劉小東看來,中國是一潭有點看不太清楚的水,但裏面有很多各種各樣的魚。

“藝術家是應該紮下水去,還是在岸上冷靜觀看?”劉小東選擇了前者,因為這是他的靈感來源和藝術方向。

2007年,劉小東的巨幅油畫《三峽新移民》拍出2200萬元,創下中國當代藝術品的拍賣紀錄。而電影導演賈樟柯則用鏡頭拍下了這位畫家的整個創作過程,成為其紀錄片《東》的主要內容。

從三峽、青海、西藏到遼寧老家即將倒閉的國有工廠,劉小東一直關注著這些能高度反映社會變遷的地域。在不可阻擋的社會變遷中,每個人如何適應新的生活方式?每個家庭如何面對大環境的劇變?劉小東選擇用自己的方式來記錄這個時代。

“這個歷史階段很快就會過去。我所能做的,就是參與到這些人的生活中,把他們畫出來,同時再請一些電影人把他們拍下來。”劉小東説。

與進行純方法研究的藝術家不同,劉小東覺得自己應該像這個時代的任何一個人一樣,和這個時代共同度過,把這個時代交代清楚。“我生活在這個時代,我要表達出來。”

“中國是一個非常具有實驗性的地方”

對於旅美18年,4年前才從美國回到國內的徐冰而言,在今天的世界上,中國是一個非常具有實驗性的地方。

在徐冰眼中,在當代中國,文化的多層次性和問題的複雜化帶來了許多“不清楚”的空間地帶,因為它的“不清楚”,所以它帶給藝術家的啟發是無限的。

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徐冰創作了成名作《天書》系列,他親自設計刻印了數千個“新漢字”,以圖像性、符號性等議題深刻探討中國文化的本質和思維方式。1990年,徐冰接受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邀請為榮譽藝術家,移居美國。

“我去美國的目的,就是想要了解當代藝術到底是怎麼回事兒,搞清楚為什麼作為一個其他文化背景的藝術家進入西方主流系統這麼難?”徐冰説。經過多年的嘗試,他了解了這個系統的成功之處和它的弊病。

回國後,徐冰從獨立藝術家變身為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中國藝術圈存在的很多特殊現象再次引發了他的思考,比如,為什麼很多中國藝術家在短時間內就成為國際矚目的藝術家?

他很快發現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藝術是意識形態最敏感部分的反映,由於中國問題成為國際關注的焦點,所以國際文化界也對當代中國藝術倍加關注。

“事實上,很多人對中國繪畫的興趣很大程度在於作品反映出的關於中國的資訊和關於中國的景觀,而並不是關於藝術本身。”徐冰説。

在徐冰看來,在今天的中國,在藝術語言上真正有貢獻的藝術家還非常少,中國的藝術家還有很多路要走。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