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關於《地書》

時間:2009-06-22 10:08:30 | 來源:中國美術家

 

    《地書》是一本可讀的小説,它是用我幾年來蒐集整理出的一套“標識語言”寫成的。 讀者不管是何種文化背景, 只要他是被捲入當代生活的人, 就可以讀懂這本書。為配合這本書,我們還製作了“字庫”軟體。使用者將英文句子(目前還僅限於此,下一步是中文和其他主要文字)打入鍵盤, 電腦即刻轉譯成這種標識語言。這可起到《字典》的作用,將來也會有實用價值。

  這項工作最早是從收集不同航空公司機上安全説明書開始的,在過去的十幾年中, 我有很多的時間在機場和班機上度過. 機場的標識和各航空公司説明書的設計都以識圖為主,用最低限的文字説清楚一件比較複雜的事情, 這點特別吸引我. 大約從99年到現在,我收集了有上百張這類説明書. 但當時並沒有明確的收集目的. 2003年當我看到口香糖包裝紙上的三個小圖時(請將用過的膠狀物扔在垃圾桶中), 我想: 只用標識既然可以表示一個簡單的事情, 用它們就可以講一個長篇的故事出來. 從那時起, 我開始通過各種渠道收集, 整理世界各地的標識,並開始研究數學, 化學, 物理, 製圖, 樂圖, 舞譜, 商標等專門領域的表達符號. 近年來,網際網路迅速擴展, 電腦中Icon語言的大量出現, 使這個項目變得更加複雜和龐大. 但越是這樣我越能感到這項工作的意義所在,對此我有以下一些想法:

  早在1627年, 法國人Jean Douet在《致國王:為地球上所有人的全球文字建議》中就提出: “中文有可能成為國際語言的模式.”在這裡, “模式”二字很重要, 它強調有可能成為國際語言的並非中文本身, 而是這種以象形為識別根據的模式. 四百年後的今天. 人類的傳達方式正在向這位哲人所預示的方向演變. 人們感到,傳統語言已不再是最適合的傳達方式. 很多能量都集中在試圖用圖片和標識代替傳統文字閱讀的方式上. 即是人們常説的:人類進入“讀圖時代”。

  絕大多數語言文字的雛形,都始於同語音生活的小範圍人群 ——一個部落或一個村莊. 隨著人們活動範圍的擴大, 發展成為一個地區説一種語言. 再擴大到幾個地區,以至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 這是過去幾千年文字生長的過程. 當今的國際化趨勢使世界在縮小, 形成了“地球村”的概念. 但這個“大村子”與文字初始期的村莊不同的是:“村民”們操著千百種不同的語音, 寫著互不相通的怪異的符號, 卻生活、工作在一起(從國際平臺,資訊共用的概念來講). 顯然,語言的不便與誤解, 成了人類的大麻煩. 以種族為基本單位的現存語言(包括最強勢的英語) 都顯出滯後和不勝任的局限,現有文字面臨著過去任何時代都未曾有過的挑戰. 人類多少年來 “普天同文” 的願望,在今天成為切實的需要. 這種局勢要求一種能夠適應全球化的新的傳達方式的出現. 今天,Tower of Babel的含義才被真正激活.

  任何文字的形成都依賴於兩個系統, 或注音或象形. 全球語音不統一的現實和使用物品日益標準化的趨勢, 加上圖像複製和傳送技術的便捷,使圖片和象形符號作為可依靠的傳達手段,在今天成為天然的(也是不得已的) 選擇. 今天的“大村子” 似乎正在重復文字形成之初的歷史,以象形的模式又一次開始.

  讓我們分析一下已有的現象:

  人群間移動範圍的擴大和穿梭速度的增加, 促使一種國際通用的圖形標識系統的形成和使用. 標識的通行, 在多人種,高密度的地方——機場,被率先使用.  那些標識和機上安全説明書, 可以説是人類最早的“共識” 讀本. 機場成為地球村的縮影. 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一套有效的, 超文字的圖像指示系統.

  全球化使跨國産品及消費生活日趨標準化,“複數性環境”和Copy文化的發展, 全球生活模式日漸相似的取向,使事物形象的可辯認性, 大大提高. 傳媒的發達又強化著事物的符號性,在某種程度上起著全球範圍掃盲識“圖”的作用。因此在當代生活中,以 “形象”做為識別和表達依據, 與過去相比,更容易被大眾認同.

  可以肯定地説: 在今天,任何想要推向世界的東西,都必須找到一種快捷有效的認知和傳播方式來實現. 經濟全球化對商業意圖傳達直接化的要求, 必然是使用超語言,跨地區,具有鮮明特徵的公司或産品標識的方式. 如今,這類標識無處不在. 早期的國際化企業是用各地區語言介紹其産品的,而現在都在向無文字的方向發展. 過去“Coca-Cola” 在各國都有地方文字的譯法,而三年前可口可樂公司決定:只用“Coca-Cola”字樣作為一個圖形,向世界推廣。從此“Coca-Cola”成為不用翻譯和解釋的圖像。

  我們知道,個人電腦理念發展的至關重要的一步;是將抽象的電腦數字指令, 改變為可視的Icon顯示, 把專業語匯變為直觀的形象語匯. 把“需要學習才能掌握”的要求降到最低點. 從而使所有人都能識別和操作。 人類工作方式的電腦化, 一方面促使生理大腦變得懶惰和退化,同時又為圖文時代製造和提供了“易適應的”人群以及生理和技術環境. 這反映在新一代人對傳統閱讀的抵觸和對直觀圖形著迷的取向中。

  由於網際網路的複蓋,溝通和資訊互換在速度和技術上的方便,反襯出語種之間交流的不便。為此,以識圖和代碼為主的Icon語言,網路語言,遊戲語言被大量創造出來。這種語言的發展以裂變的速度繁殖生長,其範圍已經不是過去的地理概念,我們沒有太留意, 其實人類在每一個專門領域裏, 一直使用領域內的 “國際語言”進行著交流。如化學, 數學符號, 設計, 製圖的表示法, 樂譜, 舞譜的記錄法等. 但 “日常生活”這個領域的國際通用語言, 卻始終沒有被找到. 1990年國際標準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公佈了被最後確定的第一批(55個)“國際通用標誌”。01至05年又分別公佈了設計標識的規定(如:一個明確的標識應具備哪些圖形因素),怎樣使用標識(具體到箭頭的使用)等, 這可以被看做是人類生活領域的國際通用語言的雛形。


    人類超越文字障礙的理想和努力從來沒有停止過, 但只有在“地球村”形成的條件下才能出現真正的契機。上述諸多現象表明:一種以象形為基本模式, 超越現有文字的新的表述傾向,在這種共同願望的驅使下日漸明確地顯現出來。我意識到這種傾向和它在未來的可能。

  蒐集,整理那些已經被使用,具有共識基礎和文字性質的圖形時,我們有一個原則;不做任何主觀的發明和編造, 因為合理的書寫系統大多是約定俗成、再經過整理而形成的結果。我們視這套已經整理過的符號為一種“文字”,這是因為它不是被某個人發明,編造和規定的系統. 一般來説,主觀的人為符號是個性的, 它缺少自然形成的邏輯和被普遍認可的基礎,不支援作為一種書寫系統所必備的易掌握, 具共性和可重復使用的性質(這也是卡通表述不能被視為文字表述的原因)。

  在這套系統中,所有的 “字” 都有其來源和出處.“語法” 部分(包括回憶,想像,人稱的表示,也包括形容詞,語氣詞,介詞等)同樣是收集那些已被普遍認可和使用過的“表示法”。再對這些材料做大量的心理及視覺習慣上的分析和統計。它們是本來就存在的東西,我只是收集整理。

  這套系統從某種意義上講是超越現有知識結構和地域文化的。它不對位於任何已有的文本知識, 而直接對位於真實的生活邏輯和事物本身. 對它的識讀能力不主要取決於讀者的教育程度和書本知識的多少, 也不必借助傳統的教育渠道而獲得。而是取決於生活實踐和閱歷的多少,取決於介入當代生活的程度.不管是哪種文化背景,講何種語言,只要具有當代生活經驗,就可以讀懂這本書. 文盲可以和知識人一樣, 享受“什麼是閱讀”的快感.

  另外,目前這套還很不成熟的電腦字庫軟體待完善後,可以將各種語言的書寫者放到一個共有平臺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為其他文字的轉机站, 不要小看這一點初級結果, 它有未來的潛力, 能夠擴展出可實用的巨大空間。這套系統與其他語言的關係,就象普通話在中國與方言的關係一樣; 説著不同音調, 寫的卻是一樣的字. 這種關係是奇妙的,卻是可行的. 因為它的使用並不抑制其他語言的存在。英文為什麼最終不可能成為全球語言,其障礙就在於;它與別的語言形成相互抵削的關係(擴展的同時又在消解地方語言的活力). 語言學家認為: “國際化只能使用各種不同語言或圖像方式”,  在這一點上,不依賴於語音的象形系統具有特殊優勢。

  按理説,既然我在介紹這套“新的象形文字”,此文就應該用這種文字來書寫。但現在我還不能做到,這是我的尷尬之處。不過,所有的文字都要經過從初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其中大部分消亡了,只有少部份變異,發展成為今天的文字。 無疑,我所談及的這套“文字”還在甲骨文的階段(初級的象形階段)。 但是,考察一種文字的潛力,不僅是看它目前所能表達的程度,而應該注意到它在未來的可能因素,以及它自身攜帶的文字基因的品質和繁殖的能力。

  在我看來,藝術重要的不是它象不象藝術,而是能否提示一種新的看事情的角度。我的藝術多與文字有關,這是從二十年前的一部叫《天書》的作品開始的。稱它為“天書”,因為它是一本包括我自己在內,世上沒有人能讀懂的書。現在我用這套“標識語言”,又寫了一本説什麼語言的人都能讀懂的書。我稱它為《地書》。事實上,這兩本書有共同之處 : 不管你講什麼語言,也不管你是否受過教育,它們平等地對待世界上的每一個人。《天書》表達了我對現存文字的遺憾. 而這本《地書》,則表達了我一直在尋找的普天同文的理想。我知道這個理想有點太大了,但意義在於試著去做。

 

    二零零六年初,紐約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