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界各家評論:
《Seven Days in the Art World》的作者Sarah Thornton:
這篇文章不會帶來太大的改變。查爾斯·薩奇的這種行為相當虛偽,因為他正在向他提到的那些庸俗的人出售藝術品,他就是那些人的行為榜樣。我很奇怪他居然會站出來説這樣的話。薩奇通過出售藏品已經賺到了數以百萬計的錢。他譴責的是那群他一直在“餵養”的人。
Norman Rosenthal(策展人):
薩奇説的情況不能一概而論。要做一場好的展覽非常困難,其中真正的問題在於藝術圈現在變得如此的龐大。在薩奇和我都還很年輕的時候,藝術圈的事情根本沒有這麼複雜。薩奇確實推出過一些非常棒的展覽,但同時也有一些不好的展覽,薩奇文章中提到的人很多都參加了最近在邁阿密的這場藝博會。不過,即使是將這場藝博會中95%的作品摧毀了,也不會是多大的損失。
Jonathan Jones的評論《Expert view: Saatchi's Robert Hughes moment》:
首先,薩奇對藝術界的炮轟,他是有資格的。第二,他是對的。但他的論調有個致命的弱點。雖然這無疑是以有錢的所謂“全球精英”所佔領的藝術界,但不等於就要掀起革命,因為還有在廣闊的社會氛圍裏的藝術愛好者會被吸引進來,並且純粹而簡單。藝術世界裏有很多無辜的人沒有帶著心眼地進入這個時髦的世界,他們需要一些真誠的評論,也許薩奇是對的,沒有人會控訴他的墨守成規。
《Charles Saatchi-the old master》
藝術贊助人和藝術家的動因是很糾結的,他們的品味時高時低。很少人會質疑薩奇對當代藝術現況的描述:充滿派對但是不在乎作品的開幕夜,停泊于麗都的超級遊艇,而他們的主人就在威尼斯雙年展中施展強大的購買力,將藝術作為對時尚的追求。作為財閥城市的倫敦,藝術品交易已經成為一項洗錢活動,是21世紀將金錢轉向文化産業的煉金術。
但是慢著!寡頭政治家花錢買藝術品不是單純為了滿足自身的品味,而是為了更多的錢。而且,可悲的是,那些有錢人的品味比一般人庸俗卻又是很自然的事情。薩奇先生因為那代英國年輕藝術家(像赫斯特和艾敏)而獲益。他很早就發現他們,並且購買他們的作品。但是,當其他收藏家緊跟其上繼續購買的時候,他卻像一位投機家那樣迅速地拋售獲利。
奇怪的是,從他捐獻給國家的藏品中推算看來,這個只買他自己喜歡的作品的人,僅保留了他所擁有的成千上萬的藏品裏的大約200件而已。寡頭們喜歡炫耀他們的財富,而薩奇先生無疑是喜歡炫耀他的判斷力,但是,卻偏偏是那些寡頭們在支撐著市場使之保持蓬勃。
路易絲·威爾遜(Louise Wilson),特納獎提名藝術家:
我不能認可薩奇對藏家的特性描述。他也許是因為自己不再是這一領域中的“龍頭老大”而心煩,現在的藏家越來越多了,這與80年代晚期及90年代只有一位大藏家的情況截然相反。從某種角度來説,許多藝術家及他們的作品的確已經變成了一個品牌,許多人也許都會説“我要去買一件昆斯的作品和一個Gucci”。這在某些情況下是的確存在的,所以我認為從這個角度來説薩奇的確提出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觀點。”
正如Ben Lewis在他的文章《查爾斯·薩奇(Charles Saatchi):徹底改造藝術世界的人》中所説的:“如今有眾多的投機收藏家,其中包括美國的收藏沃霍爾作品的Mugrabi家族、收藏家評論員Adam Lindemann, 而整個中國藝術市場則是由受查爾斯啟發的中國投機藏家所操控。查爾斯正在逐漸被那些擁有比他還要雄厚的資金的投機收藏狂熱者搶去風頭。薩奇最終成為了自己成功事業的犧牲品。”薩奇在上世紀行之有效的造星方法已經落伍了,而在慢慢喪失了市場主導的同時,他抨擊當今藝術界的言論未免顯得有回天之嫌。就連Laura Cumming在她對薩奇畫廊最近的《Gesamtkunstwerk》 進行評論的時候都説道:“如果薩奇畫廊這次的德國新藝術展覽《總體藝術》是在表達什麼的話,那就是所謂的‘市場’:當代藝術繼續進軍商業領域,通過一些雙年展或者依靠一些運氣,走進私人收藏或者美術館裏。這個展覽也許可以達到這種效果,誰知道呢?可是它卻未必會因為查爾斯·薩奇而實現。”薩奇還是揮之不去的商業味道,人們已經對此深植腦海了。
這是他對現在大時代之下的控訴,亦或是不適應這新時代而做出的力挽狂瀾,或也許真的只是真心的詮釋,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確定的是,他的叱吒風雲造星時代已經過去。有分析指出,薩奇從來都用捆綁包裝的形式成就一個地區的新藝術,就如現在正在舉行的德國新藝術展覽那樣,極力進行人海戰術雖然可以對一個地區的新藝術造成整體的關注,但其中,誰是下一位翠西,薩奇從來不指明,他的大海撒網,還能撈回多少個翠西呢?薩奇的靜觀其變其實是多麼的老謀深算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