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被稱為英國當代藝術教父的薩奇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7-27 17:09:44 | 文章來源: 新民晚報

廣告大亨查爾斯·薩奇

伊朗裔廣告大亨查爾斯·薩奇是推動英國當代藝術發展的“教父”。他慧眼識珠,一手捧紅“年輕英國藝術家”流派,為倫敦在全球當代藝術版圖上贏得一席之地。他精明大膽,投資收藏的藝術品總是引領市場潮流,低買高賣,鮮有失手。

盛名之下的薩奇神秘莫測,難得接受採訪或公開發表言論。他獲得的成就到底是洞察力所致,還是運氣使然,藝術界至今尚無定論。

重塑英國藝術

薩奇對當代藝術的最大貢獻,莫過於打造了“年輕英國藝術家”(YBa),一舉將倫敦送上世界藝術中心的寶座。

20世紀80年代,由於經濟不景氣,英國政府及公眾對藝術的投入急劇萎縮。迫於資金有限,多名畢業或就讀于倫敦戈德史密斯學院的年輕藝術家不得不在一個碼頭倉庫裏展出作品。薩奇到訪了這場名為《冰凍》的藝術展,並大量收藏參展作品。

即使在以特立獨行著稱的藝術圈,薩奇當時的舉動也足以用“瘋狂”形容。這不僅因為他所收藏的作品全都出自無名之輩,更因為這些作品與通常意義的藝術毫不沾邊,例如一條由福馬林浸泡、保存在玻璃框內的鯊魚,名為《生者對死者無動於衷》。

薩奇收藏藝術品的“怪趣味”其實暗合全球興起的當代藝術潮流。在紐約、巴黎和柏林等世界藝術中心,當代藝術蓬勃發展,造就了布魯斯·瑙曼、辛迪·謝爾曼、菲利普·古斯頓和西格瑪爾·波克等一批藝術家。與之相比,當年的英國藝術好似一潭死水,多虧薩奇介入,才得以振興。

薩奇和前妻在倫敦開設畫廊,自1985年開始,收藏並展示美國和歐洲名家作品。當年在英國,薩奇畫廊是唯一以當代藝術為主題的博物館。收藏《冰凍》展品之後,薩奇繼續出手,購得英國不少年輕當代藝術家作品。1992年,薩奇畫廊舉辦名為《年輕英國藝術家》的展覽,集中展示他收藏的本土當代藝術作品。“年輕英國藝術家”因此得名,從此成為一個藝術流派,載入藝術發展史冊。

作品被薩奇收藏的年輕藝術家聲名鵲起,當代藝術開始進入英國主流視野。

至此,倫敦終於躋身世界藝術舞臺,而薩奇對英國當代藝術的推動也無人可及。在《轟動》展覽序言中,皇家美術學會策展部一把手羅森塔爾形容薩奇是“年輕英國藝術家最偉大的贊助人和支援者”。英國《觀察家報》則認為,薩奇對當代藝術的貢獻,好比堯姆·阿波裏奈定義了立體主義、安德魯·勃雷東發起超現實主義運動。

改造藝術經濟

薩奇不僅推動一個新藝術流派誕生,還是一種新藝術經濟的“始作俑者”。他獨創的藝術品投資模式逐漸成為市場主流,對過去10年藝術品市場的繁榮功不可沒。

薩奇成為收藏“大鱷”之前,全球藝術品市場“等級分明”、職責明晰。收藏家購買藝術品,通常持有10年到20年之後,由交易人從藏家手中回購,並在幾個月內再度出售。薩奇的加入大大縮短了上述流程。自90年代末期以來,薩奇持有並拋售藝術藏品的週期縮短至5年甚至更短。由於藝術品交易相對隱蔽,目前尚無絕對數據顯示收藏週期縮短對市場的影響。然而,近年來多件藏品重復現身拍賣行,或許證明乃趨勢使然。

另一方面,薩奇繞開交易人、直接與藝術家商談收購事宜,成為藝術品收藏市場的新興人群——“投藏家”。他們集收藏家、交易人和投機者等多重身份于一身,買低賣高,令藝術品交易空前活躍,甚至能夠左右市場走向。

藝術還是生意?

作為投資藝術品的收藏家,薩奇毀譽參半。他捧紅了英國當代藝術,卻長期壟斷市場並投機買賣。他打著藝術旗號追逐鉅額利潤之時,由他一手打造的“年輕英國藝術家”的真正價值也遭到質疑。

英國皇家美術學會今年畢業展時,薩奇照例是座上嘉賓。他一舉買下多名畢業生的全套作品,但其中毫無規律可循。對有的作品,薩奇毫不還價立即買下,有的則開口就砍價一半。

時至今日,無人知曉薩奇的投資秘訣。或許,高價出售的藝術品只是薩奇所有藏品的冰山一角。或許,他只需大量低價買斷,例如以5000美元每幅的價格每年購入50幅作品,只要其中5人在5年之後成名,即可以數十倍的價格拍賣,獲得鉅額回報。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