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易英:批評與當下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8-05 13:46:30 | 文章來源: 當代美術家

中國在80、90年代的藝術批評可以説是一個現代主義批評的時代。當代藝術在當下有兩個非常顯著的特點,一個是它的藝術形態的非傳統化(從西方當代藝術的角度來看),傳統的繪畫與雕塑原來是視覺藝術的主體,而當下出現了多樣化的情況,如影像、裝置、行為表演、環境、新媒體等多種形態。當代藝術批評面臨的很多問題,不像原來的現代主義批評那麼集中,比如,現代主義批評的主要對像是繪畫與雕塑,這與傳統並沒有很大變化,儘管現代主義藝術在形式上有很大變化。第二個問題是當代藝術的商業化傾向,尤其是傳統藝術形態,甚至包括一些觀念藝術。藝術的性質發生了變化,藝術批評不是抵制這種變化,而是為商業化和庸俗化推波助瀾。批評如果與市場合謀,就是為市場提供商品,它本身就不具有批評的性質。

因為各方面的原因,觀念藝術仍然在一個比較狹窄的範圍內,或者説在一個比較低的層次上,而傳統藝術的商業化傾向則非常明顯,從繪畫、雕塑到公共藝術。批評在這個時候就失去了它的批評性,從所謂策劃到批評寫作,幾乎都是跟著市場走。當代藝術的批評面臨著一種困境,或者説批評的死亡也不為過。商業化使得批評變成作秀,作嫁衣。

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不是説批評完全不存在了。從嚴格意義上來説,批評不關注市場,不是為行銷推廣商品,也不是根據價位來為藝術作品定位。批評對市場只有批判,藝術的商品化本身是藝術的墮落,放棄對藝術本質的追求,藝術作品成為一種換取金錢的手段。但是仍然有一些非常好的作品是在市場條件下産生的,因為社會是一個整體,藝術不僅反映商業社會的表徵,同時也是在商業社會的機制下運作。

藝術不可能在社會之外存活,前衛藝術一方面背離社會,即社會統治階級所支配的文化或一切,保持它的批判性、前衛性,另一方面它又通過金錢依附於或生存于這個社會。比如説,藝術的投資和收藏,其最高端的對象還是我們所謂的前衛藝術,但收藏家和投資商本身很難判斷藝術的價值和投資的風險,不管出於什麼樣的目的,一般説來,他們還是要通過批評作出這樣的判斷。藝術的前衛性始於這種判斷之前,批評推出了作品,造成了影響,投資是根據影響來判斷的,而不是對作品本身的判斷。王廣義做“大批判”和方力均在圓明園的時候,都不會知道他們的作品在日後的遭遇。這個時候的藝術還沒有通過金錢依附於這個社會,它保持了它的批判性、新銳性和原創性,這時的藝術是不考慮金錢的,或只是考慮維持生活與藝術的再生産的基本要求。

比如畢加索、馬蒂斯,甚至包括波洛克,他們在成名之前肯定是充滿著藝術的創造性,這個時候批評對他們的判斷、推崇和藝術本身一樣都是積極的,但是市場往往是根據批評的判斷和分析來識別這些作品,然後對它進行投資,這種投資可能是為了回報,也可能是純粹出於收藏的目的。不管這些投資出於什麼目的,在被收藏之前的藝術是最有活力的,或者説進入市場之前,不僅是一個藝術家,一種風格、一個運動或一種思潮,都具有這樣的特點,但是一旦被收購了,藝術的前衛性就喪失了,就成為市場的標桿。包括很多大藝術家都逃脫不了這個命運,即使是畢加索,他在立體主義之後,還有很多創作,還嘗試了多種風格,如古典主義、超現實主義等,雖然天才不減,但都失去了原創,之所以受到追捧,還是建立在原有的名氣之上。《格爾尼卡》如果沒有他的立體主義的基礎,就不會被認可,恰恰是由於他原來有名氣,《格爾尼卡》才被認可。大多數藝術家的創造性都表現在成名以前,三十歲左右。成名以後就被市場所管制了。批評的把握和關注就在藝術傢具有創造性的時候,或者在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藝術創造對這個社會具有貢獻的時候。這樣的批評很難説是商業化的。

1   2   3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