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郭慶祥:懂得感動 懂得欣賞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0-25 18:44:16 | 文章來源: 解放日報

懂得感動,就懂得欣賞,也就能享受藝術帶來的幸福感。

什麼樣的藝術能感動人?古往今來,在文學、音樂、美術等各個藝術領域能流傳下來的作品,至今還能與當代的欣賞者産生思想交流和情感共鳴,讓人産生感動的情緒。真情是藝術創作的本源和動力,要讓人感動,藝術家先要感動自己;要感動自己,首先自己還要有切身的感受。這種感受或來源於自然,來源於人生,來源於心靈的感悟……

千百年來的中國文化藝術為何至今讓現在的我們迷戀和感動?因為伴隨著相對平穩而悠長的中國社會發展史和文明發展史,各個時期的各類藝術作品,都有著一種融入自然的人生哲理和超脫的人文精神。如果簡單概括,這可能就是中國藝術傳統的“文脈”。如歷代的山水繪畫,至空、至遠、至靜的文化格調和意境,及其多姿的筆墨風格,詮釋的是藝術家的精神寄託,並且得到了現代人的共鳴。雖然我們身處這個高度發展和快速變化的物質社會,但今人與古人在心靈上是相通的。而在西方的繪畫藝術發展中,從對宗教、歷史、自然和事件等等的模擬描繪,到光影、結構、材料等對繪畫的影響,始終伴隨的是生産方式不斷變革的社會及其文明發展的歷史進程。在古典藝術中,讓我們感動的故事情節可能已經漸漸模糊,而讓我們讚嘆的是其高超的技術表現和科學的分析精神;在現代藝術中,又讓我們領略了藝術與科學發展密不可分的關係,以及不同的表現形式和不同的視覺風格交相輝映、多姿多彩,真正體現了人類非凡的創造力和思想活力。這些都讓我們感動並享受著藝術帶來的無窮魅力和情趣。

真正的藝術作品就是這樣超越時空和邊界的,無論過去、現在、將來,都會使人感動而被欣賞。這些藝術作品體現的是每一個時代的精神和思想以及藝術風貌,同時展現的又是不同社會環境下藝術家獨具個性的情感魅力。

在中國,藝術曾一度被作為單純的宣傳工具,更多的是體現著社會的教化功能。很多作品的風格、形式千人一面,概念化、模式化的表現方式成為美術創作的主流,這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特殊産物。

進入21世紀,藝術創作空前繁榮,新的表現形式層出不窮。美輪美奐的多媒體、新材料、新技術,拓展了原有的藝術表現領域。當代是一個多元而開放的時代,不斷豐富的藝術表現形式發揮其各自的特長和功能。如繪畫形式早已經不是真實記錄自然和社會事件的最佳藝術媒介了,影像對我們這個世界的記錄、描繪程度已遠超繪畫所能達到的能力。所以,繪畫作為最本質的藝術形式之一應該回到其最本質的功能——人性自身情感的表達和對美好的追求。然而,能真正感動人的作品,卻並不多。

現在美術界出現不少浮躁現象。如藝術市場一度爆炒某些醜態的、媚俗的、投某些外國藏家所好的所謂當代圖像藝術作品;又比如,一些畫商雇傭剛剛從美院畢業的學生按照照片批量複製作品;還有某些行畫禮品畫也被炒作成了藝術品,賣出了高價。

一件優秀的藝術作品應該能夠引導大眾的審美趣味,不能感動自己的作品一定也不能感動別人。文化的傳統不是一成不變的,應該與時俱進的。在今天開放多元的全球一體化國際視野中,要體現中國的文化魅力、弘揚中華文化,更需要不斷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藝術創作需要探索創新,不斷整合消化、超越自我。不僅要尋求傳統文化精神在藝術中的新生,也要吸收世界其他文化的優秀和新鮮元素。我們祖先的巨大成就是我們後人引以為豪的,但是,時代已不允許我們的藝術家再吃祖宗的老本,創作具有中國氣派、時代特徵、世界水準的精品力作,是當代每一位優秀藝術家努力的方向。

在任何時代,中國文化藝術只能是整個世界文明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始終融入在世界文化的大格局中。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裏有三個已經不復存在,而我們是四大文明古國裏唯一的倖存者並悠遠綿長而延續至今。這是為什麼?就是因為它不斷善於與世界其他文化交流,吸納優秀的外來文化,化外來文化為自身文化。

“從史前的洞穴壁畫到現代的試驗藝術,每一個作品都是源於過去而指向未來的”。每一種有生命力的藝術形式的出現,都是對新視野的拓展。創造具有時代感染力的藝術,觸及到了藝術創造的本質。文化是有情感的,文化有時比高科技更加讓人感動。只要有人類存在,追求藝術感動的本質就不會消失,嚮往優雅之美和感動之美永遠是藝術創造的動力。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