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文物鑒定泰斗捲入騙貸案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9-06 13:17:11 | 文章來源: 新京報

中國文物鑒定界的泰山北斗捲入騙貸案,動搖的是整個文物鑒定以及收藏行業的公信。一個行業如果被“大師”們搞砸了,千萬別給後人説“祖師爺沒賞你這碗飯吃”。

“金縷玉衣”的資料圖片

據報道,原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楊伯達等5名頂級鑒定專家,為一公司老總自製的“金縷玉衣”、“銀縷玉衣”開出24個億的天價評估,老總據此騙貸10億。

據説專家們拿了幾萬的評估費,可評估過程好像有點兒戲———他們連“金縷玉衣”的玻璃罩子都沒打開,只圍著玻璃櫃子看了會就做出了判斷。

就社會影響而言,中國文物鑒定界的泰山北斗捲入騙貸案,動搖的是整個文物鑒定以及收藏行業的公信,這不能不讓人發問,中國民間收藏還有多少鑒定是真的?

原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楊伯達可謂如雷貫耳的名字。盛名之下,有幾人會相信,其做出的鑒定不是秉持專業精神,而只是“隔著玻璃觀花”?楊伯達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把責任全部推到了已故大師史樹青的身上。如果事實如此,那麼史樹青有責任,但是,如果不是這樣,那麼真相究竟又是什麼?

或許,如楊伯達等人並未想到,自己的一個草率鑒定居然會牽扯到“騙貸”數億元的案件。然而,毫無爭議的是,他們的行為違背了基本的學術與科學精神。他們在拿到“出場費”的時候,或許根本沒有想到,如此不負責任的鑒定會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文物鑒定界泰山北斗也如此不堪,那麼,斷送的恐怕只是整個行業的聲譽。

其實鑒定和評估是兩個業務,鑒定決定的是真假,評估師在此基礎上估價。這些本來是做鑒定的專家,似乎也沒給出一個估價的標準和演算法,就憑一兩個人隨口提出的價格就給出評估價,本身就越了界。

而且,國內的文物藝術品鑒定行業的習慣性做法弊端多多,之前藝術品拍賣市場好幾件價格過千萬、過億的作品都引起過爭論。中國傳統的文物藝術品鑒定靠的是專家學者們的學識、眼光和經驗,至今還是主流,而更加客觀的鑒定方法———比如碳14測年法、成分分析法和熱釋光測年法等———卻很難推廣開來。

這和收藏市場的生態有緊密關係。因為多年來收藏市場容納了大量的贗品倣品,已經收藏這類東西的人和進行仲介業務的拍賣公司、經紀人都不願意多花錢走這個程式,更重要的是他們需要利用種種模糊空間出售來歷不明的作品,獲得超額收益。

在此情況下,對藝術品鑒定進行某種規範或許就成為必然的選擇———比如,至少可以規定,鑒定專家應該對自己的鑒定結果負責,如果他無法肯定,也要在鑒定報告上聲明此報告不得作為所謂向銀行質押、貸款的憑證之類。

對鑒定專家們來説,也需要更謹慎和職業地對待自己的工作,因為這牽涉到巨大的利益糾葛,説不定哪天自己會因此成為被告。當然,一個行業如果被“大師”們搞砸了,千萬別給後人説“祖師爺沒賞你這碗飯吃”。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