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中拍協摸查行業假鑒定行為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3-28 13:02:56 | 文章來源: 北京商報

今年央視“3·15”晚會曝光了多家企業為賺取高額鑒定費,濫開假鑒定證書,欺騙消費者事件。被曝光的聚寶齋文物鑒定中心、金坤國際拍賣公司已先後公開向社會道歉,中國拍賣行業協會隨後發表公開聲明,展開行業自律行動。此事充分暴露出文物鑒定市場監管缺失、立法滯後的現狀。

行業協會進行“整風”

在央視“3·15”晚會上被曝光的數家文物鑒定企業中,聚寶齋文物鑒定中心負責人在第二天就通過媒體公開道歉,並接受有關部門處罰。緊隨其後,因出錢就給開文物鑒定證書,並且能幫助廉價文物“穿越”年代的“北京金坤國際拍賣公司負責人也在央視公開向社會道歉。

記者從有關部門了解到,金坤國際拍賣公司接受了工商管理部門的調查,並被正式下達了整改通知。通知指出:“北京金坤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未經登記核準擅自變更登記事項,從事藝術品鑒定業務,上述行為違反了《公司登記管理條例》第二十六的規定,構成了擅自變更登記事項行為,根據《公司登記管理條例》第七十三條的規定,現責其于30日內辦理變更登記。”

“中拍協也開始約談違法企業,並且摸查全行業相關違法行為。”作為監管方之一,中國拍賣行業協會秘書長李衛東向記者表示,從3月16日開始,拍賣行業就開始了“整風”行動,啟動自律調查機制;同時,協會下屬文物藝術品拍賣專業委員會詳細篩查目前我國文物藝術品拍賣企業鑒定環節的業務流程。

“對於像‘金坤’這樣違規操作的企業,一經協會發現,我們將聯合工商管理部門及時查處,同時我們也希望消費者隨時舉報,維護行業秩序。”李衛東向記者表示。

拍賣企業成重災區

文物假鑒定在市場上由來已久,而拍賣企業則成為了假鑒定的重災區。在拍賣企業競爭激烈的環境下,通過假鑒定賺取高額費用,同時欺騙藏家,將廉價藝術品冒充文物推向拍賣場的事件屢見不鮮。“文物藝術品拍賣企業,根本沒有從事經營性鑒定業務的資質,即便是拍賣公司進行文物鑒定,也是為確保拍品合法進入拍賣場的內部鑒定行為,而且也是完全免費的,不收取任何費用。”李衛東向記者強調。

事實上,自1993年文物藝術品拍賣恢復發展以來,具有文物藝術品拍賣資質的拍賣企業對藝術品所進行的鑒定,僅圍繞拍賣標的的品質是否達到上拍標準而進行,無論是否上拍,拍賣企業均不會收取鑒定費用,更不會出具鑒定證書。拍賣企業在決定是否上拍時,一般也不會採納鑒定證書的意見。

“特別要説明的是,在此前中國拍賣行業協會針對全國253傢具有文物藝術品拍賣資質的拍賣企業自查中,沒有發現企業進行對外經營性鑒定的案例。”李衛東説。

文物鑒定監管缺乏

“文物鑒定市場現在魚龍混雜,假鑒定已經到了氾濫的地步。”北京市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古陶瓷鑒定專家李宗揚向記者嘆息道,“由於缺乏相關的監督約束機制,民間文物鑒定行業亟待規範。有調查顯示,在一次針對80余家文物鑒定仲介機構的調查中發現,只有30%經過工商管理部門註冊,許多鑒定仲介機構既不具備相應條件又未經過合法審批”。

作為業內資深文物鑒定專家,葉佩蘭對於混亂的文物鑒定機構也是頗為擔憂。葉佩蘭最苦惱的事情就是自己的照片成了“金字招牌”,被一些文物鑒定機構挂在顯眼的地方以顯示自己的權威性。

“這些大部分都是沒有經過我同意挂上去的。”葉佩蘭解釋,作為故宮的文物鑒定工作者,最多只能在社會上為一家文物鑒定機構做顧問。“鑒定是一個很嚴肅的專業,是一門完整的學科,不是什麼人都可以進入的。現在的鑒定機構隨便給自己一包裝,就成了專家了。”葉佩蘭對此很氣憤。

而文物鑒定師的水準也是良莠不齊。為此李宗揚向記者表示,目前國家在文物鑒定人才培養方麵條件過於寬鬆,任何人花幾千元報個文物鑒定學習班,就能輕鬆地獲得一張資質證書。“文物鑒定經驗,是需要經過長時間和貨真價實的文物打交道才逐漸形成的,現在很多人就看過幾本文物圖錄和幾件廉價文物,根本不可能有準確的判斷。”李宗揚説。

最讓李宗揚擔憂的是,文物鑒定機構缺乏有效的監管和立法。“現在文物鑒定機構只需要在工商局註冊即可,缺乏文物部門的有效監督;而且現在也沒有專門針對文物鑒定的法律、法規,這讓不法者鑽了空子。我希望未來這兩塊能儘快完善。”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