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在“縫”中的高校博物館
對高校博物館來説,問題帶有普遍性。區別在於有的相對好過,有的可能很窘迫。
首先經費不足。北大地質博物館一位負責人曾披露,該館一年運作經費至少需要10萬元,但因缺乏經費,電話費、複印費等一些日常費用常常都沒法兒解決,甚至還要老師拿自己的科研課題經費支付。
其次人員編制不足。北大地質博物館擁有建館100年來收藏的大量珍貴標本,陳列館500平方米,標本檔案館1000平方米,但人員正式編制只有1個,其餘6人都屬兼職。同樣感到人員不足的還有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博物館。該博物館醫史部主任郗效介紹,目前館內共有7名專職人員,但工作頭緒多,任務重,因此每個人必須是“多面手”,否則就應付不了文物保管、採集、分類和教學等方面繁重的任務。她特別希望再增加一點人手,這樣相關專業的研究能更深入,也更有利於展陳出新。
再是現行體制不順。據了解,根據國家文物局頒發的博物館管理辦法,申請建立博物館應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但目前高校博物館隸屬於高校,文物部門只負責高校博物館與文物相關的活動。由於沒有對口管理機構,高校博物館在新徵藏品、館藏品定級、庫房改造、專項投入等方面不容易得到文物部門更多實質性幫助,而學校方也不可能或不願在經費、編制等方面給予更多傾斜和投入。
有人因此形容部分高校博物館的現實處境,是夾在“縫”中,兩頭不靠。
出路
高校博物館應“名正言順”
面臨的難題能否解決呢?
高校博物館聚寶卻不聚人氣兒的尷尬,教育部等相關單位早在2001年就已經關注,並啟動了“現代遠端教育網上公共資源建設——大學數字博物館建設工程”,目的就是為了通過數字化手段將博物館珍品搬到網上。
迄今,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博物館等18家數字博物館都已上網。
然而,北京很多博物館至今甚至還沒有自己的主頁,有些只是在學校網頁上簡要開列出地址、參觀時間等基本資訊。
就藏品數量而言,全國150多家高校博物館擁有的藏品之和,甚至超過故宮、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河南博物院等7座知名大館的總和。可以説高校博物館是一筆可觀的社會文化資源,如何才能更好發揮社會功能? 市文物局有關負責人認為,“理順體制是首要任務”。
目前高校博物館的人權、財權、物權在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門,同時接受文物行政部門的業務指導和依法監督,實際上為“兩條線”。
對教育部門來説,教育經費更多用於教學,對博物館的投入比重小,而文物部門則只提供業務指導,這就容易形成“兩頭都管,但兩頭都不重視”的現象。
一些業內人士就此提出,明確歸口管理和落實專項經費是高校博物館長遠發展的保障。這兩個前提確立了,其他問題解決就容易得多。
對於有人認為高校博物館“無需向社會推介”,採訪中多位專家學者並不認可。他們認為“不僅應當積極推介,而且應由專業人才專職管理博物館,這對高校挖掘自身學科優勢,推動高校博物館良性迴圈都有長遠好處。”
宋向光建議説:“高校博物館本身是非盈利單位,但需增強自身造血功能,可以拓展經營項目,比如紀念品、書畫、配套餐飲、錄影、攝影、複印、郵寄服務等,既可以吸引更多參觀者,也可以成為校園學生勤工儉學的工作場所,是一舉兩得。”
他告訴記者,國外多數博物館不以門票賺錢,而是化門票經濟為消費經濟、服務經濟,這種做法值得借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