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當代藝術貼近百姓才不會“瞎胡鬧”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7-08 15:47:13 | 文章來源: 人民網

在部分市民眼裏,當代藝術是“瞎胡鬧”,畫裏面的人都怪怪的,即便畫的是風景,也是那麼難看,這難免會讓市民對當代藝術産生反感或排斥的心理。不可否認,中國當代藝術中確實存在濫竽充數的現象,但當代藝術並不都是難看的或怪怪的。顧名思義,中國當代藝術是中國當代社會的藝術,它是對中國當代社會生活的反映,但又不是對當代社會生活的簡單眼映,它也揭露當代社會在發展過程中所暴露出來的負面問題。

值得提醒的是,中國當代藝術的門類並不只有繪畫,裝置藝術、錄影藝術、行為藝術、網路藝術等新興藝術,也屬於中國當代藝術。大體而言,不管是繪畫,還是錄影、裝置,它們的共同點都是表達當代中國人的生活感受和思想觀點。由於在過去的30年裏,裝置、錄影、行為等藝術門類都是小眾的,通常只是在當代藝術界內部交流,加上作品本身也比較難以理解,所以市民對它們的接觸十分有限,對它們的認識存在偏差和誤區也是正常的。

從歷史上看,藝術與市民的關係並不總是十分密切,但中國古代藝術與普通百姓的關係比中國當代藝術與市民的關係更為緊密。比如敦煌歷代的石窟、雕像、壁畫,很多都是普通百姓贊助修造的。在敦煌的492個石窟中,約有7000條“題記”説明贊助人開窟造像的經過,講述石窟是怎樣開鑿、雕像是怎樣塑造、壁畫是怎樣繪製的,而且敦煌的大量壁畫都是試圖用通俗易懂的畫面來表現深奧的佛經故事,以感召更多的普通百姓。當時的藝術家在創作的時候,事先已經考慮到作品的觀眾是普通百姓。

西方繪畫自文藝復興時期以來,經常被市民階層訂購,比如挂在房間裏面的肖像畫。藝術與市民的關係熱至高溫的最佳例證是17世紀荷蘭繪畫的空前繁榮。藝術家的風景畫和靜物畫大量出現在市民的家中,正是市民的踴躍訂購使得荷蘭的文化藝術事業興旺昌盛。當代中國在經濟上的活躍與17世紀的荷蘭具有相似性,但荷蘭繪畫進入市民家庭並不是因為市民打算保值才購買藝術品,而是因為他們真正喜歡藝術。目前購買中國當代藝術品的客人,除了國內外真正喜歡當代藝術的少量收藏家,多數是出於增值目的的投資客,收藏基礎極不穩固。中國當代藝術的基礎如果不能紮根市民階層,它的發展無疑會受到各方面的限制。

最近的數場藝術節還將舉辦有關中國當代藝術的知識普及講座,以便市民正確理解中國當代藝術,寬容地看待中國當代藝術家的工作,並且能夠擁有市民自己喜歡的當代藝術品。當代藝術不應該是古典式精英、財富、地位的象徵,作為生活在當代社會的市民,每個人都有觀看、購買當代藝術的權利,當代藝術為市民欣賞或收藏藝術提供了更多更新的選擇。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