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李冰:探尋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價值標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6-27 17:22:36 | 出版社: 中國證券報社

從2001年花2000元買下藝術家劉小東一張油畫草圖開始,李冰致力於中國當代藝術的收藏已有10年。從打包收購東宇美術館的全部藏品到斥資千萬元興建和靜園美術館,再到發起並組織首屆“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家年會”,李冰由一名熱愛藝術的企業家逐漸成為中國當代藝術品收藏的領軍人物之一,其藏品不僅包括油畫、雕塑、裝置、影像等,還系統梳理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當代架上藝術史。

李冰身上散發著一種傳統文人氣息,從1996年起,李冰開始涉足茶生意,先後在瀋陽、北京創立了和靜園茶人俱樂部與和靜園茶人會館,如今,“和靜園”已是國內十大茶藝知名品牌。

在李冰的當代藝術收藏曆程中最傳奇的故事,要屬2005年他以600萬元打包買下原屬瀋陽東宇美術館的79件當代藝術精品,其中包括張曉剛、方力鈞、王廣義、岳敏君、曾梵志等眾多一線藝術家上世紀90年代的重要作品。他介紹,上世紀90年代末,瀋陽東宇美術館、成都上河美術館和天津泰達藝術館並稱為中國三大民營美術館,是國內最早出現的致力於當代藝術的收藏與展覽的民營美術館,當時恰是中國當代藝術“墻內開花墻外香”的時候,在國際藝術界走紅,但國內官辦美術館尚未對當代藝術敞開大門,所以重要的當代藝術作品才得以進入民營美術館。可是好景不長,雖然大家一腔熱血,但終因大趨勢沒有形成氣候,支撐美術館運作的企業在經營上又出現各種問題,民營美術館進入了一個調整時期。在這樣的形勢下,李冰接手了東宇美術館的全部藏品。他説,這批優秀的當代藝術作品是他收藏體系的基礎,也正是這次收購,使他萌發了建立美術館的想法。

2007年,一座設計精緻、大氣沉穩的兩層清水混凝土建築在北京宋莊藝術園區拔地而起,取名為和靜園美術館。其總建築面積達3180平方米,展廳面積2000平方米,可舉辦各類展覽以及沙龍、講座、論壇等活動。李冰介紹説,和靜園美術館的定位是要推動中國當代藝術的整體發展,梳理中國當代藝術發展脈絡,建立當代藝術重要作品的收藏系統,致力於在全球化語境中謀求中國當代藝術發展演進的最大可能,盡可能將當代藝術重要作品留存在國內。同時關注年輕藝術家的成長,積極發現並培養有潛力的年輕藝術家。


 

作為和靜園美術館開館的首個展覽,李冰精心策劃了《十年一“覺”1997—2007比較展》,展出了50多位中國當代藝術代表人物的油畫作品,是國內民間藝術機構對中國當代藝術最大規模的一次回顧與梳理,還把藝術家的成名作與其新作進行對比同時展出,以此體現近10年中國當代藝術的變化歷程。李冰表示,以後和靜園美術館會不定期地更換展示的館藏藝術作品。

李冰説,中國當代藝術的收藏曆史並不長,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是與中國30年改革開放同步前進的,它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的大變革,站在中國大的文化脈絡上來反思、批判現代人的生活、生存狀態,未來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遺憾的是,由於國內對當代藝術的關注和認識不夠,當代藝術作品藝術價值的標準不夠清晰,使得大量八九十年代的中國當代藝術的重要作品流失國外,被國外美術機構和藏家收藏,我們要付出更大的代價再換回。

針對中國當代藝術面臨的各種問題,李冰于2009年參與發起了“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家年會”,試圖通過舉辦收藏家年會建立起中國自己的當代藝術市場規範,集藝術家、收藏家、藝術批評家、媒體等多方之力,探討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的價值標準與發展方向。當代藝術收藏家年會的發起,對於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如今已成功舉辦了兩屆。李冰説,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當代藝術,有越來越多的藏家參與到中國當代藝術的收藏中來了,年齡逐漸趨於年輕化,且具備相當的藝術欣賞能力和美術理論知識,這讓他備感欣慰。

對於未來的收藏計劃,李冰表示,他將會不斷挖掘藝術價值被市場低估的當代藝術家,更加全面系統地展示中國當代架上藝術史,並把當代文化傳承下去。同時,不遺餘力地關注年輕藝術家的成長。李冰説他喜歡內心乾淨、純粹的年輕藝術家的作品,例如無青、趙銀鷗的作品等。

李冰相信,通過各方持續的努力和推動,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會越來越成熟,中國當代藝術的“億元時代”就在不遠的將來降臨。

下一頁高門檻難擋藝術品信託投資熱情上一頁他們眼中的收藏投資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收藏投資導刊第二十三期
· 師古而創新——記陶瓷藝術大師張松茂
· 博覽會新景觀——藏者歸來
· 藝術品金融化需金融機構主導——訪國投信託總經理呂益民
· 拍場雙雄叱吒紐約春拍—— 解讀2011紐約春拍市場
· 辛亥百年,重估民國藝術品
· 解析拍場中 現當代陶藝係譜
· 黃鑽來襲
· 他們眼中的收藏投資
· 李冰:探尋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價值標準
· 高門檻難擋藝術品信託投資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