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重新植根中國當代藝術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6-07 10:21:04 | 文章來源: 雅昌藝術網

中國當代藝術正面臨著深層的危機,需要植根于普世的精神性。新世紀以來正處於一個轉型時期,一方面由於商業化、資本化衝擊,藝術進入了批量生産、批量創作,而人們對於藝術本體的問題沒有自覺;另一方面,多數的藝術收藏、藝術拍賣都是短期投資的投機行為。

近年來,當代藝術表面上藝術的邊界放寬了,實則陷入對象化、功利化、物質化的視覺體制泥沼。其危機在於,當代藝術面臨著同一性蛻化,庸俗社會學、媚俗文化加之無神聖信靠的虛無主義,成為藝術生産主流。這種表面上的多元,實際上是對藝術自由精神的虧欠和抵消,難以帶來真正的繁榮氣象。

當代藝術的危機早已存在,中國藝術百年來缺少本體建構,精神性匱乏。對比歐洲現代藝術,從北方浪漫主義開始,藝術在世俗的生活中追求著聖潔的精神。19、20世紀,出現了像梵谷、高更、塞尚、克利、蒙德里安、康定斯基、羅斯科、博伊斯這樣的精神性藝術家,在物化、異化的大工業、科技理性來臨時期,保持著疏離而超越的高貴姿態。

我們接受了西方的太多實用性東西。比如藝術中的寫實主義獨尊,藝術史中的風格崇拜等等。百年來的中西融合之路,最終融合的還只是一些風格化的東西,沒有真正達成理念上的融合而生成新的偉大藝術。中國學習媒介技巧很快,技術層面的東西好學習,但理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內化的。

中國的現代藝術教育在高校裏也不是很普及的。在德國,現代藝術大師博伊斯的作品不僅僅是博物館收藏級的。他生前的朋友同事都有他的一些作品相互流傳、交易。他的一些手稿、素描、方案等都在藝術品市場上流通著。中國目前的收藏還停留在所謂要有“賣相”的層次上。但歐洲已經不是這個概念了,對藝術品的概念已經不停留在架上。中國的現代藝術還是需要過程。等到1980、1990後成為社會、文化中堅,在文化、商業等領域成為精英的時候,這種狀況才有可能得到改觀。

但是,目前可以向收藏家建議的是,不要只跟著市場當紅的藝術家走,現在“60後”、“70後”乃至“80後”藝術家有不少佳作、代表性作品存儲在自己的工作室,他們正處於創作的盛年。建議投資、收藏的人關注近20多年來的潮流之外的藝術家。新藝術史寫作的方法論已經改變,它不是以明星藝術家為主體的資料、圖像史,藝術史已經不是所謂大師、明星的藝術史,是問題藝術史、思想的、觀念的、精神的藝術史。某些藝術家在某個歷史時期可能不是太顯要,但獨立、智慧地表達了某種問題——文化問題、社會問題、心理問題等等,就有可能構成意義的闡釋對象。歷史事實是一回事,而歷史事實中的真實意義、是否具有歷史意義是另一回事。

藝術批評與藝術創作面臨的是同一問題,藝術家和批評家互相抱怨、推諉無濟於事。二者都要放眼崇高的精神境界。藝術的當代性創作需要相對穩定和持續開放的氣氛,“魑魅喜人過,文章憎命達”,批評更加需要有一個相對獨立的自由空間和氛圍。藝術批評加入藝術機制裏面——和畫廊、藝術投資公司、拍賣行的合作,無疑是藝術民主化和公共理性的進步。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