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對話大連萬達玥寶齋負責人、收藏家郭慶祥(上)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6-01 10:26:42 | 文章來源: 中國貿易報

記者:據説是陳逸飛先生帶您進入中國油畫的拍賣市場的,您卻沒有收藏他的作品。5月24日中國嘉德油畫雕塑專場拍賣會在北京國際飯店開錘,陳逸飛先生的的代表作《山地風》以8165萬元成交,創造了中國油畫拍賣的世界紀錄,對此您有何感想?有什麼心裏話要對仙逝的陳先生説?

郭慶祥:是的,我和陳逸飛是很要好的朋友。記得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是他帶我走進了嘉德的油畫拍賣場。但朋友是朋友,藝術觀點是藝術觀點。對待藝術,我一直持嚴肅和認真的態度。陳逸飛很了解我,他也贊成我對其作品直言不諱的看法,我從來沒收藏過他的作品,因為陳逸飛早期在海外,曾在博物館幹過油畫修復工作,有很紮實的西方古典油畫的功底,因此,他以後的作品始終未脫離古典繪畫的形式和表現技巧。雖然他畫了一些國內水鄉的題材的畫、創作過民國仕女或西藏系列的人物作品,但我認為他對藝術創造的認知水準還停留在數百年前的西方繪畫語境之中。陳逸飛花太多的精力去搞其他商業行為了,包括他自已繪畫作品的市場運營,他根本就沒有時間去搞藝術探索。所以,朋友是朋友,藝術是藝術,我是很分明的,這就是我不收藏陳逸飛作品的理由。作為朋友我也勸説過他,搞服裝、搞電影會分散許多精力,搞藝術不能分心,他卻説搞服裝、搞電影也是在搞藝術。不過,他也向我保證60歲以後一門心思搞繪畫創作,其他的工作一律不做,可惜他沒能等到那一天。今天陳逸飛作品的高價成交,純粹是一種利益集團的商業投機行為,並不代表陳逸飛作品的真實的藝術價值。

敲醒藝術品投資市場的警鐘

記者:近年,中國的藝術品市場風起雲湧,從黃庭堅的《砥柱銘》到張大千的《愛痕湖》,再到剛剛落錘的齊白石的《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過億的中國藝術品已經不是稀罕,業內也大呼,中國藝術品的“億元時代”已來臨!郭先生對這一藝術市場新時代的到來有何看法?

郭慶祥:大家想一想,好的作品會越拍越多嗎?真的藝術品會越拍越多嗎?看看各大拍賣行的徵集作品圖錄就知道了,1993年一次拍賣最多一本或兩本作品圖錄,而現在每一次拍賣已經達到幾箱作品圖錄,這可能嗎?藝術品能越拍越多嗎?收藏家都不收藏了嗎?難道中國今天的拍賣市場真的變成了投資者和投機商的舞臺了嗎?當然,真正的收藏家根本就沒有退出藝術品市場,他們瞅準機會收藏真正的,有藝術價值的藝術品。因為投機商不懂,所以投機商是買不到有價值的藝術品的。説實話,我對近些年冒出的天價拍賣早就麻木了。其實,看似浮華的拍賣市場,其背後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是真實的拍賣交易,還是為了吸引更多資金進入藝術品市場而人為設計的市場繁榮假像?誰也説不清楚!但它們肯定是一場虛假的資本遊戲。今天,齊白石、張大千的作品越拍越多,每年呈遞增態勢。高價競拍到作品的買家都很神秘。所以,當今藝術市場是一邊“講故事”,一邊“霧裏看花”。建議拍賣數據的公佈,應該有稅務部門的參與,像這樣高價位作品的交易,其稅額是很明確的,如果交易額沒有得到稅務部門的驗證而對外公佈,可能有愚弄廣大民眾和投資者之嫌。一些投機商公開宣稱原先他花幾十萬、幾百萬元買的藝術品,現在已經幾千萬甚至上億元出手了,似乎證明了其投資的成功。在拉高藝術品價格後,吸引更多的投資人入場,讓不明真相的後來者為更多的作品買單。聽説還有一些藝術品投資機構,正為旗下的作品做打包上市的準備,現在拉高價格,就是為了作品上市後套取暴利。這些現象,不得不令我們去深思。

可能有人説現在是一個資本逐利的時代,是經濟利益驅動著藝術品市場,人們關心的不是藝術品的藝術價值,而是一個個能帶來利益的“符號”。“只買貴的,不買對的”正是當下某些拍賣活動的真實寫照。如一些“尤倫斯們”前幾年瘋炒當代藝術品,拉高一些作品價格成為天價,隨後逐步高價位出貨,最後清倉拋貨走人。這才是他們的目的。留給國內藝術品市場的又是什麼呢?我認為這些惟利是圖、擾亂市場的行為,直接導致了國人對藝術審美的偏離和缺失,也影響了一些畫家的創作,更為嚴重的惡果就是藝術院校的學生也為了迎合一些投機者的口味,失去自我而惡搞藝術,混亂了藝術審美和文化思想,他們成了“尤倫斯們”和投機商的工具,長此以往,嚴重影響了人們的審美觀念,這樣下去中國還有藝術嗎?中國的文化復興只能成為空談。

説到這裡,我認為有一點必須闡明,那就是我們的美術教育。美院的部分學生和部分畫家缺乏獨立思想性,也缺乏文化素質和綜合能力,他們永遠不能成為藝術家,只能成為工匠。因為藝術家一定要有思想和修養,而他們的作品大部分是抄襲西方的,在內容上、形式上、技法上都在抄襲。因此,他們很容易成為尤倫斯和國內投機商的工具,他們沒有藝術可談。

還有,現在很多人認為藝術品市場及拍賣行炒作的畫家多、假畫多,這是為什麼?我説這是因為現在市場的話語權已經被一些造假者佔領了。今年央視的3.15節目不是曝光了鑒定專家明知贗品卻開出真品鑒定書的知假造假事件?為了錢,專家可以成為造假者的幫兇;通過錢,造假者已成為行業專家。在利益面前與一些造假者相比,專家都成外行了,哪有什麼權威性?所以,現在確真無疑的藝術品是越來越少了,我們收藏者或投資者一定要認識到這一點。

   上一頁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