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陳曉峰:誰在動“藝術史的奶酪”?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11-24 19:42:07 | 文章來源: 陳曉峰的部落格

文\陳曉峰

呂哥哥對藝術歷史的書寫和厚愛顯然一向是很給力的。這個世界變得和諧了,因為規則都可以變成這樣了:不管白貓還是黑貓能泡到老鼠的都是好貓。藝術和資本可以很溫柔的並舉在一起,可以被一些人拿捏在大的展覽當中,可以改變中國當代藝術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原創性問題。大概在呂澎哥哥那裏還要被直接轉曲為不管是好作品還是壞作品能夠被收藏家當做“藝術史”來收藏的作品就是好作品。這是我對呂哥哥在第二屆看似聲勢浩大但我總覺得連潘石屹都沒來的收藏家年會發表的藝術史才是收藏的王道,表示深深深深的懷疑。我不知道呂哥哥有沒有看最近的亞運會,看看拿下羽毛球大滿貫的運動員林丹,人家把目標放到了2012的倫敦奧運會,而不是現在拿了亞運會的金牌也不是前面所取得的其他金牌。那麼如果藝術家的教練員是呂哥哥的話,我不知道他會叫藝術家抱著歷史的程式繼續守舊下去,還是去開拓新的可能的藝術藍海出來,如果呂哥哥那麼強調市場的話,那麼該帶領藝術家開闢藝術的藍海了?!

社會不斷提醒我們,近距離的歷史是最不可信的,況且中國的當代藝術前段時間的價值梳理還沒到一個蓋棺論定的時候。但是居然被呂澎哥哥呼喊為藝術史是王道,就像二奶對大奶喊,二奶才是你老公最愛一樣,令人很無語很痛很傷心。因為“藝術史”是中國藝術界最看重的詞語之一,也是藝術界人士常常最煞有介事珍視的最後的“處女膜”。很多時候中國藝術家的思維都被限制在這個藝術的自由高速公路上,中國當代藝術一方面在顛覆和打破常態一切的時候,卻又無比的迷信“藝術史”——這種悖論在中國當代藝術的過程中比比皆是,都不好意思多提,而專家們就像江湖的郎中常常以守護“藝術史”的正義那樣時常借機乾坤大挪移,其實“藝術史的奶酪”早已經被動過了,變味了,大家還要體面裹著,尤其對誰有利,誰就裹得越厲害。我不知道這個時候去爭搶藝術史是為何立場?現在最重要的是超越歷史的蒙蔽比書寫過去式的歷史更對現實有意義,而且關鍵在於超越的勇氣和力量,在於揭示目前的問題,而不是彰顯過去多麼的輝煌,多麼輝煌在以後的歷史當中,仍然沒人會遺忘的,再等等吧何必現在就開始為自己確鑿無誤的抹上歷史見證者的光榮,既然是歷史,牽掛的人不會只是呂哥哥吧——另外,身處其中的當事人書寫的藝術史,是局部還是全局的藝術史,還是值得警惕的。再辯駁一句吧:藝術史也不是死的歷史。那是故宮這樣的歷史,你去喊王道,門當戶對。但是面對中國的當代藝術以及價值觀不斷發生改變的現實與不斷變質的現場,我想“王道”還是少提為好,畢竟藝術的半徑不是由你們幾個人做了幾個展覽開了幾次會議劃了個圈就可以“為所欲為”,沒有了“邊界”。中國當代藝術現實了它的複雜性和變色龍的問題,既然談藝術史,為什麼首尾不聯在一起談,可能更客觀和準確嗎?

我不知道為什麼一直要強調這種非常勉強和有困惑的藝術史(不是不能寫,關鍵是有多少客觀和細節之處),人工的歷史且不説,相對於更有條件限制的社會,是不是“被歷史”還不好説,何況這些藝術大都帶有“山寨”藝術的背景,為什麼不追問這種版權問題(山寨在道德上是否要受譴責呢),或者討論它的後遺症可能對現在原創的藝術未來而言更具有現實的意義。為什麼如何忽略這些重要性的問題,而收藏是不是另一種中國性惡俗的表現呢,我只是資本操作下的收藏,我反而覺得中國當代藝術的收藏在於簡單的草根的收藏,很本性的收藏,而不是強調工業化、資本化、精英化和權勢化的收藏。作為批評家和策展人為什麼不去強化這些藝術創作者未來的創作面的變化以及他們面對的問題,而陷入到對他們現在市場價格的追認中。藝術史專家是動態的研究好,還是很靜止的去研究一個截面,明白的都是市場的結果,非常還要在這個表面區域上進行划水,那能説明多遠的問題?如果這是一場資本遊戲的話,那麼和藝術史又有什麼關係,提藝術史是不是加劇資本炒作的力量?

我不知道這些當代藝術基本面的東西,以及很多邏輯上都交代不過去的東東,為什麼一直要視而不見。單方面的去討論藝術史對收藏的價值,對於中國當代藝術的方向有什麼意義?要在更多的細節裏去尋找相對平衡和有説服力的藝術史,才是今天我們所要做的工作。藝術歷史有多少個線索構成被掐頭去尾了,或被中斷了,有多少個不被人知道的歷史細節存在,有多少個可能性的方向被掩蓋或丟失,我想並不是現在這麼近距離就可以看得很清楚的。我很懷疑用藝術史來為現在的收藏打幌子,我想這個判斷仍然是建立在藝術作品的市場價值上,而不基於整體的觀照。

最重要的是,藝術史的書寫是不是更具有未來意義,能夠激發我們對一段過去歷史所塑造的價值觀認可,並能夠把藝術界的現在和未來的觀念價值聯接起來,並起到推動性的作用。

本次收藏家年會,讓我失望的是很多與會收藏家都大談收藏的大道理,可能氣氛都變帶壞了,我覺得現階段的中國收藏家還是多些現身説法談一些自己收藏藝術作品的故事吧,這樣能夠激勵更多的潛在收藏家,從而擴大這個收藏面,讓更多人相信收藏家首先是熱愛藝術品的,然後才是在這樣的大會有感而發。而不是現在在物價高度上揚時期,大家也跟著都談大道理,談格局,談投資,似乎有些令人在收藏家還是投資家這兩者之間分不清楚了?中國收藏家如果有力量和張力的話,那麼這樣的會應該是激動人心的,也能激發對藝術的想像力,但是非常的平靜,非常的正常猶如當代藝術其他冠冕堂皇會議,其他名流溢彩的現場一樣。突然有了新猜想:或者,你很難分別這是批評家年會,還是收藏家年會?!

“藝術史的奶酪”被誰動過了?而且有些人堅持要動,而且動得很厲害,動得很有理由,動得很明確,動得很慷慨激揚,但是似乎都掩蓋不了市場和利益的本質驅動,又或是誰動誰爽嗎?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