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陳曉峰:網際網路的藝術誘惑?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11-21 21:02:18 | 文章來源: 陳曉峰的部落格

文\陳曉峰

近日,北京地鐵大興線大量設置藝術品成為媒體熱議的事件,去年4號線還推出地鐵美術館的概念,這裡先不談是不是面子工程,政府很給力之類的廢話。不過在屬性上,可視為是都是打著利用公眾場所對市民進行日常性藝術教育的嘗試。對於不斷“渴望”社會化的當代藝術而言,更需要從藝術展示相對封閉的展示空間,如美術館、畫廊、藝術機構以及其他封閉空間裏釋放出來,被更大範圍的人群閱讀。近些年展示空間的變化,從平面到二維再到網際網路虛擬空間産生,清晰的劃下了當下藝術所面對的時代背景,比如從最早的畫廊、美術館到商場、地鐵,到如今流行的網際網路各種藝術交流論壇和虛擬空間,都證明了藝術界進入了新的誘惑階段!雖然,現在中國當代藝術還沒有像品牌或者像天安門、故宮、長城等景點被嵌入到網遊當中,也沒有被納入到最新的基於位置的服務(LBS)網站的視野成為簽到點,更沒有成為團購網的優先爭搶對象,但是明天呢,是不是一種更大的誘惑?!雖然近些年不少有心商人覬覦藝術電子商務,但是能夠真正浮出水面,找到良好商業模式的幾乎很少。最早試水的嘉德線上,以及淘寶上開的一些藝術商店,都始終不溫不火。雖然現在悄然無聲,但08年5月“薩奇線上”高調推出“您的畫廊”(YOUR GALLERY)中文版都是“有感”于當年中國當代藝術在國際市場的行情看漲,這些國際畫廊巨頭開闢的虛擬空間,不無代表了當年對中國藝術資源的搶先佈局意識。可以確信的是,移動網際網路到來的階段,藝術機構光靠實體店的單一行銷渠道觀念是時候需要可以改變了。利用網際網路的概念,招引高端客戶越來越是趨勢,而且很多時候消費者針對性很強,全球著名拍賣行佳士得就推出了手機終端的查詢服務。畫廊如何通過軟體化來管理藝術家作品資訊、滿足不同收藏家的需求,我想引入包括“作品的作者、題材、風格、尺寸、價格、評論、展覽狀況,甚至藝術家個人愛好等資訊元素”在內的數字化軟體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夠最大滿足個性化客戶的需求,當然光一個作品搜索功能就能讓畫廊如虎添翼。08年也有畫廊提出數字化畫廊的概念,但是這個比例很少,影響力也沒有被放大。據《紐約時報》的報道,為讓更多人能夠通過網際網路的另一端也能了解到大英博物館的魅力,讓大英博物館與維基百科合作將藝術品數字化,有關負責人表示,“就以我們的鎮館之寶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來説吧,訪問維基百科上這個詞條的人數是來博物館參觀這件文物的人數的五倍”。而雅昌藝術網著力打造的藝術家數字資産管理項目,廣告語就很直接的喊出“超4100藝術家的選擇”。如果年交納管理費平均一個藝術家1萬人民幣為計算,那麼一年光這項的收入就超過4100萬人民幣,實在是一筆多方都有不同需求的好生意。

在798開分店的全球重量級畫廊佩斯專門為藝術家個展開發了第三方軟體,放到蘋果的APP STORE供用戶通過下載軟體可以看到展覽的相關資訊。佩斯做法當然略顯財大氣粗,但是國內新興的畫廊和機構則是通過免費註冊新浪微網志,給自己的展覽擴大宣傳的機會。此外,今年加上之前將藝術部落格做到2萬個數量以上的藝術國際網新上線的“藝博會”微網志産品,以及art-ba-ba論壇,藝術界相對而又勉強有了2.0時代精神的資訊開放空間。當然,網際網路的藝術行銷顯然是在它的萌芽狀態,不同機構的定位和訴求,以及對於網際網路的認知等方面,都需要很多細節的挖掘,以及大量具體的工作才要完成,但是藝術網際網路時代畢竟已經能聽到它從遠處走來的聲音了。更多的藝術家也在網站上開部落格,上微網志表達自己的意見,同時也在不斷發佈和更新自己的作品,分享創作新得,這都是非常好的跡象。這些不同渠道的開拓,正構建著藝術界另一個新的資訊平臺。雖然數字化在藝術界給人姍姍來遲的感覺,卻又在資訊多元化方向邁出了一步。運營能力最強的民營美術館——今日藝術館則除了開闢衍生品店之外,也在虛擬3D美術館方面有所動作。我的判斷是,目前擁有2100多個藝術家工作室的宋莊,或者可以這麼説,中國藝術界已經進入到一個顯著的工作室時代,下一個掘金點可能就在於虛擬3D工作室項目的開發和渠道建設。

像這種出現在網際網路上出現的“第四類藝術空間”,分享與捕捉藝術品展示與銷售的機會,對於整合和優化行業的資訊無疑是一個大的未來趨勢和行業方向。但是目前更多機構還沒法騰出精力解決線下線上結合的問題。目前還比較潮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另外一些空間的開拓更令人矚目。如果把美術館、畫廊、機構是專業性空間,那麼一些過渡性的平臺更具有誘惑性和挑戰性,包括前文提到的地鐵空間都屬於這個範疇,我稱之為“第二類藝術空間”的出現。實際上近些年很多策展人都試圖將藝術品的展示帶到更具挑戰性的空間,其中最具有代表性之一的就是歐寧策劃的“大聲展”,在高端商場這樣不確定性的消費空間,毫不避諱的讓藝術品直接面對消費者的消費訴求。類似的還有,SOHO現代城廣場、華貿中心、崇光百貨、世貿天街、中德證券,工人體育場的餐廳,還有時尚大廈的時尚廊等都有屬於這類性質的空間活動。另外一類空間就相對比較中性,在空間上並沒有從固定的空間擺脫出來,但是合作的方式相對第一類傳統、專業的藝術空間更靈活,我稱之為合作型的空間,但也把它們歸為平面化的“第一類藝術空間”,它們在創意上已經大大超越一般畫廊常規的作法。面對的消費人群更加明確。比如在798、草場地和百子灣社區一些畫廊推出的“買得起的藝術節”,有很多加盟性質的策劃人和機構來一起合作完成。這類空間雖然沒有完全從專業類空間即第一代平面化階段擺脫出來,但是完全可以連結更大的平臺出來。這類空間,現在成了第一代專業畫廊拓展業務的一個重要方向。我的建議是可以聯合幾家畫廊和一些高端社區不斷深入的合作,可能會收穫意外的驚喜。在798很平面的“蹲點”,我想這種早期經營模式的畫廊在競爭日趨激烈的798畫廊生態中遲早會被淘汰。

“第三類藝術空間”,則是目前被視為具有典型操作模式和商業前景。比如,證大館長沈其斌操作的證大藝術品超超市和深圳格豐藝術機構的藝術品連鎖店,都將原創藝術品的概念直接帶入了超市體系。這又比今日藝術館附帶的藝術衍生品店和像類似于早期進入中國市場只在藝術區站穩腳跟的一些專門開發衍生品的畫廊,在操作上有了更大的擴寬和留有巨大想像力的餘地。這類空間和第四類空間即網際網路虛擬空間有著天然的互動關係,線上虛擬店,線下實體店的結合,未來的運營模式和概念是非常清晰的。可以預測的是,擁有實體店的藝術網店將是未來藝術經營空間中最大的一個亮點,更是這個行業的流行趨勢。

還有一種人脈和資本下沉似的空間,也值得關注。近兩三年,在南昌、長沙、蘇州和溫州等二三線城市,這類當代藝術空間的崛起,大都裹持大量的民營資本以及擁有本地廣泛的人脈關係,加上幾乎沒有競爭對手,這類空間對於藝術品新的流動方式,非常值得期待。這類二三線城市雖然和第一代專業平面畫廊在屬性上似乎有很多重疊,但是在經營方式和操作上和798的畫廊有很大區別。

數字化、資訊化的過程,也給藝術界提出了很好的課題,也是面臨藝術網際網路的終極藝術誘惑?一個辛辛苦苦的展覽,被更多不能到達現場的人群看到,總是令人非常誘惑的一項工作吧,這也正是網際網路的優勢。如何利用網際網路的利器,是當下每個新銳經營者所難以忽略的。比如,最常見的是798和宋莊幾乎每週都有數十個展覽向公眾開放,每年都有各式各樣的博覽會和不同形態的雙年展,但是傳播的有效性,以及資源被利用效率都非常的低。如何整合和分享這些資訊,被更大人群更加精確的分享我想有很多意義可以提供討論。我個人的觀點是認為,中國藝術界還是由於資訊化層面做得過低,直接導致了這個行業的封閉,整個行業的效率並沒有隨著當代藝術被外界熟悉所傳導起來,甚至還維持在江湖化的階段裏,這不利於整個行業。正因為無法産生新的資訊流動,才造成了目前如此惡劣的沒有明確價值觀沉澱的藝術生態現狀。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