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陳曉峰:100元和1000萬作品區別有多大?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8-31 18:53:08 | 文章來源: 陳曉峰的部落格

最新出爐的一條消息稱,北京二十二院街藝術區舉辦第一屆全民藝術節,普及“百餘元變身當代藝術收藏家”的消費理念,且不管是不是又是一次活動的噱頭,也不知道策劃活動的主辦方有沒有考慮足夠深度,其實他們是在策反藝術界的一次驚天“價格換位思考”,只是人們在追求藝術品“被天價”的過程把這層意義普遍忽略了,就像如今的中國當代藝術在商業力量的傾斜中有意識的忽略了草根精神,要以20個院士很無厘頭的方式,拉到早已是廉價和最平庸的藝術展示平臺——中國美術館去尋找藝術界的精英氣質和懷權威迷信的舊夢,簡直會被東施笑掉牙!藝術界在市場價格創新不了藝術觀念的時候,“價格換位思考”尤顯得具有諷刺意味,100元代表的全民消費門檻與1000萬傲慢了不得的天價中國當代藝術作品,誰更具有價值誰含金量更高誰更具有品質,這突然成為一個值得討論的話題,因為中國當代藝術過於矯情和商業套路,讓人們有理由相信了100元和1000萬作品之間的差距沒有多大,這是糟糕透頂的事情,因為這等於直接顯示了中國當代藝術沒有建立一套令人信服的價值標準,那麼一切當然都可以亂了套的。而且我不認為即便當代藝術作品賣出的價格100元,是一種低價策略,我反倒無比相信1000萬作品才可能是在“價值上”是低價的以及不具備真實的當代藝術,因為這些成功的作品下的功夫不在作品上,而是在交際和各路利益訴求中。那麼,難道100元的作品不比1000萬的作品更能表達真實的現狀,更能解構人們賦予當代藝術人工的神話嗎?從當代藝術中完全能夠折射中社會的價值判斷,已經迷失在100元和1000萬價值判斷差別之中。

100元的作品是不可能由人願意替它主動做廣告的。1000萬的作品則廣告做得總是很風生水起很兇猛,《第一財經週刊》8月30日這期雜誌封底做的是Smart的廣告,有一行字非常驚人的類似“補充説明”的文字廣告:特別感謝當代藝術大師劉野先生提供作品:《國際藍》,這無非説明劉哥哥的品位是符合國際化潮流的,連Smart都願意為他買單,兩者的精緻是互相匹配的,Smart實在小看中國人的各種可能了,以為精緻只匹配這類風格的作品,這是國際品牌搭售行銷策略在中國當代藝術審美和趣味上的重大偏見(這種精緻是有障礙和缺陷的,是需要打破的)——當然劉哥哥的作品拍賣還到不了1000萬的級別,但也差不多自視很高了,100元對他來説簡直不能想像的!近日,媒體圈的一位好友告訴我,他在計程車的車載電視上看到了方力鈞這個展覽的廣告,這只是1000萬作品的一處造勢,他們造勢的景觀多得去了!近日,中央美院造型學院的一個展覽更是直接在公交車上做帶有展覽掃盲性質的廣告了。看來藝術界山寨娛樂界將每個展覽當做電影首映式到處買廣告位置宣傳一樣,下一步估計要直奔江南春帶絕對統治力的樓宇廣告去了。加上王斐的地鐵廣告,造這樣的趨勢發展來看,以後都市報的廣告客戶比例將很大部分來自藝術家群體。

當代藝術近些年在中國的演義差一點就等價人民幣幣值了,而100元起步促銷價實際上指出了藝術市場的有限性,當代藝術也並不是好生意類似這樣的警醒,更不可能是一門薄利多銷的生意。它徹底解構了這幾年藝術一路躥爬的神話,也打破了自身認價格不認作品本身的局限,讓藝術回到新的審美線上,而不是停留在炒作成天價的那些大腕的作品上。在這些看似很平民的藝術作品中,你如果能夠用心用情感去發現好的自己喜歡的作品,這將是非常真誠的事情。而不是眼下大家都盯著明星大腕的作品——當然要回到這個原點階段,似乎很難很難,即便這樣的全民藝術節的舉辦也可能只不過是一時驚艷。目前藝術界大意識體系還停留在,看的是熱鬧,看的是炒作,看的是名氣,看的是炫富這個階段,而不是心平氣和的對待一件藝術品本身,而是作品是否具有社會釋放性,以及用藝術當做資源整合的一種工具和方式,不對自己的審美喜好和自由觀念做主張。當然,中國藝術界很是自覺的接軌國際,無比自作主張的認為,當代藝術不是拿來欣賞的,而是拿來説事和鬧事情的,當然學術一點有人會説那是提出問題,呵呵什麼東西又不是問題呢,中國社會不是一直存在問題嗎,難道只有當代藝術在反映,這也是今天我們重新去闡釋中國當代藝術價值工作需要提升的問題之一。即便是當代藝術反映的問題很激烈,也要具體的做出來,而不是簡單的概念式做作品,而沒有細節。你可以沒有美感,但不能只停留在廣告和點子層面。

“能賣出去的作品才是好作品”,這似乎已經成為判斷藝術價值流行的不二法門,建立在這個準則基礎上的藝術品價值判斷看上去擲地有聲但其實是蠻野蠻的。好作品大都如明珠散落在最民間的地方,豈是惡俗的藏污納垢的主流作品舞臺貌似光鮮的態勢所能比擬的。對了,給大家提供一個比較的參考:壞作品都很橫,都很霸道,就像這個社會橫人吃香橫作品也當道一時,當然惡俗撲面而來,藝術界流行的藝術風格作品就是産生惡俗的最好載體。當惡俗變為中國當代藝術常態或成為基因時,要打破這個基因序列可能要付出的代價比當年要付出的代價更大。

今日的藝術發展得有些讓人傷感。這不是失落,是一種全球化軌道下中國藝術自己的失落,和別人無關。因為失落已經成為我們這個精神無比麻木,道德無比淪喪,無比惟利是圖社會的常態;因為這個年代是建立在一種沒有真情實感基礎上的交際,可以改變或修善偏離軌道的心靈的藝術,也同樣如此滑向最徹底惡俗的一面,而且還要明碼標價這些東西都是高尚的,又純凈與提升精神用途的——這實在是一個顛倒與沒有邏輯可言的藝術亂世——連江湖都稱不上,江湖還有不靠譜的神奇和演義,現在有的只是無盡的平庸和平庸下的茍且。實際上藝術界比其他行業更不純粹,更不靠譜了。我們總相信藝術最後一道心靈和精神的東西是非常抽象,而不該是實際的簡單交易,但是我們突然有一天發現在萬惡的生存成本現實面前,一切問題都被支離破碎,藝術也回到了最物質化的軌道上。中國當代藝術成了各顯神通的交際工具,這實在是一種自我生長性精神的消解和放棄。開發當代藝術,實際上更多的是開發人際資源的關係,這和傳統國畫惡俗的交際手段本質上幾乎別無二致了!

100元和1000萬沒有區別,這有兩種認識:一種是對藝術無知無畏的人,管他多少錢,藝術跟我有什麼關係,能吃能喝嗎,況且連流行口號都提示了,防火防盜防中國當代藝術了,還往裏砸錢,不是和錢過不去?另一種可能認識到藝術在本質上沒有區別,價格不是藝術作品的判斷唯一標準,這是一種本該有的理性,但是在天價作品頻出的時代,這種説法會被很徹底理解為癡人説夢,因為沒有人會相信100元和1000萬的作品在某些方面真的沒什麼區別,只是人們不斷賦予藝術品虛擬的價值,以致這個行當充滿了廣告、謊言、作秀,江湖氣。還值得提醒的是,如果藝術沒有價值判斷標準的話,或者四處都充滿著惡俗的批評和廣告式的展覽,那麼100元和1000萬的區別,可能很難再論1000萬會比100元作品更有價值了?!

100和1000萬當然有區別,這裡也有三種觀念:

第一種是,區別太大了,區別的是中國當代藝術的價值只剩下價格論優劣的情形,好作品當然 需要有好價格,100元買當代藝術作品想都別想,目前這是主流的態度,這是持這種態度和觀念的人數眾多大大剝落了對流行藝術品的批判;

第二種是,目前藝術界唯一流行的指標似乎就是沒有最好只有價格最高,或者大家都不好,只有明星作品是最好的市場風向標,買藝術品當然要買廣告效應最高的産品——這種心理極為普遍,投資默默無聞和沒有故事可講的其他藝術品,將沒有增值。對藝術品的本色價值完全可以做到視而不見,這就是幾乎“裸體”狀的藝術界;

第三種區別就是,100元肯定是大眾消費層次的,1000萬則是非富既貴,審美檔次肯定不在一個層次,但有錢人的層次和品味並不代表著審美的先進性。難道當年以先鋒起家的當代藝術以被中國暴發戶的胃口為終極追求?中國當代藝術前三十年開了先鋒的頭,卻搞了個三俗的必不幹不凈的尾巴。反三俗的內容“低俗、庸俗、媚俗”,正是近些年藝術界正當道的價值趨向,其中尤以《改造歷史》和《構建之維》為階段性高潮和發狂。100元和1000萬作品是不是更具啟發,人們是不是應該更多關注的眼光投入在100元的當代藝術作品上呢?這終將成為考驗並不斷挑戰藝術界人士觀念、思維、心態、認知上的問題。

今天的藝術界,100和1000萬區別在於100元要大於1000萬,這就是本文要分析的一種觀點。所有成形的東西,都是一種迷信,都是給傳統的機制提供營養,因此需要不斷的批判,才能找到更新的可能,和對形成現成模式的解構。這就是今天我們為什麼要對明星大腕們作品批判的原因。100元很可能可以買來純粹對藝術的喜愛,但是1000萬則絕對買不到對藝術的真心喜歡,同樣也找不到常常被被擴大化闡釋的來自社會屬性的那部分虛擬增值空間。但是這個社會,前文已經提到的——已經迷失在100元與1000萬的理性物質差距中,而不是一個人對藝術品的主觀喜好上,資本可以最大化的牽引或異化不斷消費中的人的審美趣味,掩蓋更多藝術可能的方向。

中國人的消費次序主觀上還沒有將原創的藝術品拉到時尚生活必須品的觀念層面,它仍然是小眾話題。消費文化甚至仍然是一種有閒有錢人的特權,甚至藝術消費很容易成為他們體現霸道的一種新癖好,又比如所有的小資也不可能都去小劇場,同理也不可能都為了藝術而放棄他們去星巴克的路上,我們的消費文化中,常常太過於將1000萬的意義拉大到虛無縹緲的地步,而將100元代表著未來價值力量的東西扼殺在簡單的判斷中。中國當代藝術經過近些年的局部市場發達,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消費特權,但是別忘了100元消費當代藝術更具有對盲目的以市場拍賣價格論好壞作品標準體系解構意味。面對藝術市場化的趨勢矛盾,團結的對像是100元小客戶的口碑,還是一味的陷入到1000萬的市場炫麗和美好感覺中?這便是今天藝術界面臨的重大選擇!

中國當代藝術就一直這麼畸形著,非得參照老外的標準,以一切外來的展覽為主要學術或價值判斷標準,甚至以少數人的收藏論藝術好壞。人民幣人人都愛,但是似乎藝術家天生對人民幣都有直接的敏感,要麼視金錢如糞土,要麼趨之若鶩,才能狂歡複製,連向京夫婦都忍不住對著鏡頭直接只喊,我們是爆發戶。100元是一個很好的試金石門檻,至少是一個真實的藝術情感的體驗,如果你是藝術愛好者,這個門檻完全是可以跨進來的。100元買的是真心新歡,賣得沒有壓力,賣得非常開心,難道這不是一種當代藝術的新情景嗎?中國當代藝術有什麼標準呢?非得像方哥哥,曾哥哥,周哥哥那樣讓藝術圈團團只為他們轉?且不談100元收藏當代藝術是不是煽動人前往的噱頭,但是要讓原創藝術落入尋常百姓家的念頭倒是一覽無遺。

100元的未來價值對那些大腕們1000萬的天價的塑形高似的一層不變的作品真是最好的諷刺!100元和1000萬的作品誰比誰更糾結呢?這當然也折射了藝術非常內裏的矛盾,一方面要將價格高高的拉到一個只能仰望的區位,另一方面又要讓老百姓似懂非懂,宣稱要藝術武裝起生活來,要讓藝術俯視下來。這真是價格上的一次“當代藝術”行為。

國情告訴我們,用消費論藝術最後還是很無趣的。1000萬作品的未來與價值都是可以估算的:最後只能去追求做院士,追求時尚,追求精英,追求名利,追求曾經顛覆和叛逆過的東西,仿佛又讓當代藝術徹底打碎的東西死灰複燃。當破壞問題的能力降低到最低點時,同時是藝術院士們的最大可悲,這也是1000萬遠沒有100元作品真實和可愛的原因,因為穿了西裝的院士們再也不好意思撒點野了!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