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王林:底層人文的影像標本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11-19 16:52:28 | 文章來源: 王林的部落格

文\王林

劉謹成十八梯攝影圖集序

重慶兩江交匯,從來就是一個碼頭城市。原來的主城區主要沿長江北岸分佈,俗稱下半城。後來逐漸往山上發展,才有了更為繁華的上半城區。上下半城之間的連接,有好幾處由石梯築成的街道,十八梯便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個片區。

十八梯之所以有名,不僅因其唯一以“梯”來命名,最有山城步道的特點,而且這裡在二戰期間因日軍轟炸重慶,發生過震驚世界的“十八梯隧道大慘案”,當時死難市民屍陳梯道的照片,至今仍然讓人觸目驚心。

十八梯一直是底層市民聚居的地方,這裡有重慶老城最破敗、最零亂甚至也是最骯髒的街巷,也有重慶市民最原發、最貧窮因而也是最草根的生態。

劉謹成在這裡居住了五十多年。

他不是藝術家,也不是攝影家,只是一位普通市民。因為聽説這裡要**而拿起照像機。這一拍就是五年,春夏秋冬,朝暉夕陰,日復一日樂此不疲。目的很簡單,就是要把從小長大的地方,把司空見慣的市井生活原原本本、真真切切地紀錄下來。

正是這樣普通而又平凡的初衷,讓他的攝影有了自己的特點:自然、坦率、隨機以致沒有任何障礙的紀實性,由此減少光影、構圖等形式講究對紀實性的干擾,用原生態的角度拍攝出原生態的對象。觀者在他的攝影中可以見到這裡的各種街巷、各種民居、各種場景、各種設施、各種物品和各種廣告,也可以見到各種行業、各種人等、各種相貌、各種行色和各種坐姿。沒有學者化的考據,沒有藝術化的處理,也沒有文人化的嘆息,一切就在眼前,一切正在發生。這就是生活本身、歷史本身——不過因為紀錄下來,便成為攝影中的生活和攝影中的歷史。或許具有歷史地理學和城市社會學的意義,但那是別人和以後的事兒。問題的關鍵在於,拍攝者沒作多少選擇反而讓觀看者有了更多的選擇,也就是説,如此長時間的跟蹤拍攝,也許可以呈現出真實的市井生活和底層人文——而這樣的真實在新聞攝影中往往是被遮蔽的,儘管也用了紀實的名義。

在重慶轟轟烈烈的舊城改造運動中,十八梯片區已進入程式。劉謹成和他的鄰居們也都在民意調查中投了贊成票。據統計, 6378張有效票中贊成者為6140人/戶,佔到了96%以上。人們嚮往新的、更好的生活,這是不可阻擋的。舊時的十八梯很快就會消失,重慶的老城也將難見蹤跡,但這本攝影圖集作為十八梯街區的圖像檔案和老重慶市民百姓的影像標本,我相信將會保留下來並流傳下去。

是為序。

2010年11月12日

于重慶黃桷坪桃花山側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