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當代藝術怪麼?就像怪味胡豆

時間:2010-04-17 13:00:04 | 來源:成都商報

資訊>聲音>

當代藝術怪麼?對剛剛接觸的人來説,是有這感覺。但一旦接觸多了,也許就會覺得怪怪的還是有點意思。

什麼意思呢?讓我先從什麼是當代藝術説起———

這裡的“當代”之謂,只是相對的,相對於現代藝術而言。大家都知道畢加索,因為他畫過和平鴿,畫過大轟炸,還因為他有很多女朋友。其實畢加索在藝術史上之所以有名,主要是因為他的立體主義,或稱立體派繪畫。立體派是典型的現代藝術,就是不願意再像過去的寫實繪畫那樣去描畫具體對象,而是要把對象用幾何形加以分解,然後再重新組合起來。這樣一來,畫出來的作品就不再像是事物原來的樣子,而是藝術家創造出來的東西了。假若你要問為什麼,也許藝術家會反問你:如果畫畫只是要畫得像的話,你幹嘛不去拍張照片呢?照片不是更像對象嗎?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就有很多藝術的“主義”冒出來,從各自不同的方面去改變傳統。其中重要一脈就是從塞尚到畢加索,美術史家稱之為“形式———結構”藝術傾向。這種傾向注重畫面的形式組織和結構方式,也就是認為線條、筆觸、塊面、肌理等等這些屬於畫面本身的東西,比畫出來的對象更重要。

於是繪畫開始變得有點怪了,看不大懂了。但畢加索不以為然,還對提意見的人説:你不懂英語,幹嘛不去學習呢?這話當然也對,學學現代藝術史,多看看自然也就懂了。但這種説法也有點高高在上的味道,因為藝術總要讓人理解、讓人有所感覺感悟才好,你藝術家不能太圈子化、太精英化。所以,到20世紀60年代的時候,藝術就開始發生變化,不再像現代主義那樣執意要去反對傳統、執意要去和公眾較勁。而是反過來,把社會上大眾傳媒的東西———廣告呀、文字呀、圖片呀等等拿來重新加以運用。這就是有名的“波普藝術”,從英國和美國發端,然後風靡全世界。這種東西一齣來,藝術史便從“現代”進入到了“當代”。

你看看,當代藝術不就是要大眾化、生活化嗎?幹嘛又不那麼生活、不那麼大眾呢?幹嘛老讓人覺得有點怪呢?且慢,藝術的大眾化並不是要變得和大眾一樣,藝術的生活化也不是要變成生活本身。藝術存在的理由是要對生活作出反應,對生活進行反省。而生活本身乃是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它總是被一些背後的力量支配著,不是資本就是權力,還有就是意識形態。藝術要反應生活、反省生活,就必須揭示這些在生活背後操控生活的東西。這不就有問題冒出來了嗎?而問題意識的呈現,往往就是你覺得當代藝術有點怪的地方。如果你靜下心來,深入體會一下,認真追究一下,説不定就發現當代藝術很有意思了。

———這就像四川的怪味胡豆,既是胡豆又不完全是胡豆的本味。見怪不怪,細細咀嚼,怪就怪得挺有味道了。

2010年4月8日四川美院桃花山側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