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張培力:以新媒體為契機推進當代藝術教育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10-11 19:46:59 | 文章來源: 《畫廊》

一、新媒體專業的籌建

我們最早做這個新媒體是在2001年,當時是籌備階段,只通過美院建了一個新媒體藝術中心。一開始的時候人不多,也沒有本科生教學,一年以後,我們才招研究生。當時是在為後面建這個係做準備,因為在藝術院校當中,有各種各樣的建新媒體的想法。有的已經開始做了,比如央美的數位藝術工作室。但是他那個是在設計學院下面的,不是一個獨立的係。我知道在其他學校也有數字媒體,比如南京藝術學院有一個叫尚美。前前後後很多院校都有這樣的一種舉措,要發展這一新的學科。我們那段時間也一直在考慮未來的這個係往哪個方面走。我們在國內外都做了調研,到後來我感覺在中國,新媒體其實不光是一個新專業的問題。如果它僅僅是新專業的問題,那可能就是按照以前的教學模式,而只換裏面的內容。在我看來,它不光是一個轉換媒介的問題,而是我們可以借此機會將它納入當代藝術的範疇,我們可以來嘗試跟當代藝術創作比較吻合的教學方式。這裡邊涉及到的不僅是設備、軟體、技術的問題。所以一開始討論教學大綱、課程設置,甚至包括師資隊伍的建設、人才的時候,我們都是確定要以培養藝術家為目標的,也就是培養可以使用新的媒介進行創作的,可以使用新的藝術語言的這樣的藝術家,而不是僅僅為了讓他們掌握一些軟體,會用機器,會編程式。

二、新媒體系的專業設置和教學方式

新媒體系包括兩大方面:攝影和電子媒體。電子媒體後來增加的內容越來越多,慢慢的有了機械裝置、互動裝置、聲音等等。我們的課程也在不斷地修正、改變,增加新的東西,在課程的設置上也做了些調整。按照這樣的思路,新媒體跟別的媒體除了媒介上的不同,在整個的教學模式和方法上,也跟傳統的幾十年沉積下來的習慣有本質的不同。我們學校在南山路的幾個係,幾乎每個係都有工作室,新媒體從一開始就沒有建工作室,到現在為止已經七年了,還是沒有工作室。中國的藝術教育整體上講跟當代藝術的環境已經非常不合拍了,其中學院的教學結構是個問題。因為學院裏係的建構非常僵化,一方面是人事上的分塊,另一方面是利益上的分配,這造成學科之間的屏障,讓學生過早地被限制在狹窄的領域裏,它沒有辦法做到知識的寬廣背景,沒有辦法接受當下的藝術環境裏多種的可能性。首先是有係,系裏面有工作室。進了工作室以後,基本上三年、四年的時間你只能得到一種資訊。而我看來,這種資訊是弊多利少。對於一個對藝術了解還不是特別深的本科生來説,這是非常有害的。

所以我們沒有建工作室。美術學院也好,其他學院也一樣,現在的學生課程的自主性幾乎是沒有的,大部分的課程都是事先安排好的,它安排你畫人體你就畫人體,畫靜物就畫靜物,不管你願不願意都得畫。我在想我們新媒體系應該給學生提供選擇的可能性,選擇的機會,選擇的空間。我們的做法是,不同的年級打通,不是説一個年級,一個班,上一門課,而是在每個時間段,幾門不同的課程同時進行。比如可以開一門攝影,同時開一門網路,開一門聲音,開一門動力裝置,根據學生的人數,基本上每一門課程保持15個學生左右。學生可以選擇他感興趣的課程,而不是我規定他只能上哪個。另外,我們每個學期的課程裏邊,大概有三分之一的課程是邀請外地的甚至是國外的活躍的藝術家來講授。我們開設了一門課程叫《自由創作》,就是讓現在在當代藝術的領域裏最活躍的藝術家來帶他們創作。學生在這個課程裏沒有具體的媒介限制,他們可以把從不同課程學到的知識進行整合,可以在創作裏面尋找他的需求和方向。還有,我們幾乎在所有課程裏面沒有單純的軟體傳授,所有的課程都是最後要圍繞一個創作和方案展開。比如你學三維動畫,你學Maya。Maya這個軟體很難,我們會要求你掌握一定的軟體以後,開始考慮最後的作品方案。所有課程最後的結果不是一個簡單的作業。我們不會用電腦和機器去重復架上繪畫的工作,而是讓學生面對媒介去考慮他的創作問題。我們提出的口號是:以創作帶動教學。因為只有創作,學生才會知道他的需求,知道他的問題,才可以跟社會的創作接軌。我想一個學生最後走出這個學校而不能創作,教學是沒有意義的。你會多少軟體,多少技術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這種軟體的掌握在職業技校就能得到。你不用到中國美院來學習。我們這裡有很多藝術家,包括一些國外的藝術家,這些資源不光是讓你掌握技術的,它包含著這些藝術家對當下藝術問題的態度。從這個裏面,學生可以學到媒介以外的東西。這個才是真正的作為一個藝術家需要做的準備。

三、新媒體專業的範圍設定

對於新媒體專業如果沒有一個基本的設定,那我們便無法開展教學。我們現在基本上可以界定是傳統媒材之外的媒介創作,當然還會涉及一些比較邊緣的領域。不過這個範圍也不是那麼的絕對。我們課程裏頭有一個《實驗戲劇》,它不是直接的跟新媒體有關。我們還有一個課程叫《肢體語言》。重要的是,即便是相同的媒介,我們也有自己的認識和態度。我們上紀錄片課,不會找電影學院的老師來上,我們找吳文光上。就是出於對媒介的認識,有一個批判性的態度。在很多人眼裏,媒介的概念都過於穩定和崇高。這點需要警惕。比如電影學院,在他們的概念裏,電影語言如鏡頭、燈光、聲音、畫面等等這些東西是最重要的。但這些對我們來説既重要又不重要。藝術家的創作首先是要知道你想要説什麼,才知道你要什麼樣的語言。沒有任何語言是絕對的。只有恰當的語言才是好的,有力量的。你可以用最簡單、最低劣的技術來做藝術,也可以用最精密、最高端的技術來做。新媒體藝術絕對不是追求技術的高端那麼簡單,我們很反對技術先行。

四、新媒體教學遇到的教育體制問題

最大的問題是入學考試評價標準的問題。研究生考試我們可以自己出題,但是本科入學考試我們係無法單獨出題。生源是第一個問題,你把一大批對媒體其實不了解也沒多大興趣的人收進來,這些孩子很痛苦。而整個學校一年級又都是在基礎部。這個基礎部不是由我們控制的。基礎部與我們教學方向有非常大的矛盾。在當代藝術裏面,在新媒體藝術裏面,所謂的基礎是什麼?我們不是不要基礎。如果是一個導演,對電影本身的了解,對媒介的認識,或者在接觸媒介過程當中的感受,這個就是他的基礎,而不是我們所謂的素描、色彩,特別是我們一直沿用的石膏人像的繪畫。一個素描畫得好的人不見得就是會創作的人。這種情況已經是個事實,我們不能無視它。在西方的院校裏面,學生不畫這些素描,但是他們的想像力、創造力比我們強得多。所以,其實我們本科的整整一年都是被浪費的。我認為學生最關鍵的基礎是關於視覺元素的認識,怎麼去看一張照片,怎麼去看一部電影,怎麼去聽聲音。你要知道它的歷史、媒介、藝術家。你要動手自己去做,自己去感受。這個才是基礎。你有了這些認識和知識,你自己有創作的慾望,在這種慾望當中會有對新知識的需求,這個時候掌握軟體就是主動的。西方在這個方面採取的做法是讓學生面對問題。我們是定餐,老師幫你想好了,你這麼做是沒有問題的。恰恰是有問題。我們這樣看中國的當代藝術好像很繁榮,但是你看到那麼多藝術家,那麼多作品,會發現整體上是很單一的。問題在哪?藝術教育!我們這代人幾乎受的都是同一背景的藝術教育。整個藝術環境改變了很多,但藝術教育的環境沒有改變。

五、目前新媒體及當代藝術教學的誤區

我在網上看到央美的實驗藝術系的畢業展,聯繫到我們這邊的總體藝術工作室,我就覺得這裡頭有個問題值得注意,就是以當代藝術教育為名的新的保守主義傾向。當代藝術教育最本質的還是應該關注人。教師自己可能是優秀的,有風格的,但如果你把學生教育成自己那樣,對學生是有害的。在我看來這是新瓶裝舊酒。我們係從一開始就特別小心避免出現這種情況。當一個學生對藝術不是特別了解的時候,他無法建立一種自己的信念。這個時候老師把所有東西強制性地以教學的方式灌輸給他,那是對他個人的一種傷害。如果學生主動選擇,主動跟隨,肯定是有意義的。如果形成一個流派,學生在一個開放、多元、自由的環境中決定用某一種方式去表達,而這種方式跟你形成一種契合,那很好。這個流派出來也是真正有力量的。但現在的教學太功利,告訴學生怎麼可以迅速的成功。一種方式在張三的身上有效,不見得在李四身上有效。最後的出效果不是學生的效果,而是你自己的效果,學生已經被淹沒掉了。這麼龐大的團隊成全了一個人的工作,而教學恰恰是不能這樣的。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