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法青年藝術家10人展暨當代藝術教育論壇在滬舉行
我們改變了很多,我們又改變了多少?
共性——Found In Translation
(2009年8月31日)九月金秋,是一個收穫的季節,又一個屬於藝術的季節。首屆“留法青年藝術家10人展暨藝術教育論壇”將在上海新興的文化藝術創意實驗場所——“淞浦727”拉開帷幔,此次活動由習藝堂主辦,搜狐和中國藝術門戶網站artron.net等協辦,並得到法國駐上海總領事館、法國教育服務中心(CampusFrance)的大力支援。
留法青年藝術家10人展暨當代藝術教育論壇在滬舉行
多年前的留學大潮,將一群來自中國的藝術學子送出國門,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對中西方藝術的深層思考又讓他們在異國他鄉聚在一處。在巴黎,這個青年藝術小組定期聚會,每次熱烈討論過後用心整理的一份“小組詞庫”,有年輕人對藝術理想的不斷追問,也有個人成長的蛛絲馬跡。多年過去,這10位年輕藝術家陸續從法國各高等藝術學院畢業,其中的甘苦得失,冷暖自知。——“多年的留法的藝術生涯,我們改變了什麼?沒有改變的又是什麼?我們改變了很多,我們又改變了多少呢?”——如今,10位年輕藝術家首次攜留法回歸之作集體亮相上海:這些裝置、影像和照片,是多年思考的結晶,是異國鄉音的對話,是東西方文化衝突的糾結、梳理、歸零。
然後,重新出發。
一個外國人,逗留在一個陌生國度,自己的文化、自己的語言,都一下子在這種“陌生”中模糊了面目。這是某種形式的“重生”,返回孩提時代:語言已無用,重新看世界。重獲某種珍貴的肆無忌憚奇思妙想的能力。對一個造型藝術家來説,把自己“浸入”一種全新的異國文化中去是一種異常寶貴的經驗。遠離故土,對原文化産生的陌生感,能幫助藝術家跨距思考與追問,回溯與梳理,及至有一個全新的發現。將自己置身於一個本土之外的地區、文化、語言環境中學習,就意味著處處是撞到“意外”、“誤解”的可能。這也正是藝術學習的特殊性所在:核心的任務不是學習(別人),而是原創(自己)——面對原有的知識體系、對事物的常規解釋、原本的優勢競爭力的土崩瓦解、全面危機——這對一個藝術家而言,正是重新發現自己的最佳創新時機。因此我們將此次展覽定義為《共性》——想嘗試探討:在不同語境的轉換中,東西方藝術如何相處?藝術家在擔當此種“橋梁”,“翻譯”的過程中,發現了什麼?流失了什麼?
對應展覽主題,作為主辦方的藝堂在開幕式當天還籌備了一個圓桌會議:跨文化與創造力——研究在國際當代藝術背景中,“跨文化構架”的希望與悖論。邀請房奇、高潔、林玉燕、馬翀、龐博、唐突、王成良、王戈、魏巍等10位留法藝術家與大家交流當代藝術、中西方文化碰撞、留學法國、當代藝術教育等話題。
論壇由留法學人、習藝堂負責人夏意蘭女士主持,藝術家、前法國布爾日國立高等藝術學院院長Paul Devautour先生也將出席研討。特邀有跨國跨文化學習生活經驗的藝術家共同參與討論。論壇將嘗試幫助理清習藝堂在上海持續發展的國際藝術教育計劃的主要問題。
關於習藝堂 www.xiyitang.cn
習藝堂 – 國際藝術研究生院,設址于上海楊樹浦路2218號登琨艷先生的創意園林中。仍在規劃籌備階段的習藝堂已在短時間內推出一系列實驗、定位活動(包括各種藝術講學、WORKSHOPS、學術討論等)。08年4月邀請紐約/奧地利藝術家Rainer Gangahl帶領德國斯圖加特藝術學院15位學生在上海完成為期一個月的WORKSHOP工作坊實踐。最終成果以師生作品展《斷章》(Broken Tales)亮相上海戲劇學院展廳。
關於淞浦727
比鄰“半島1919”創意園,“淞浦727”的前身是上海國棉35廠。作為一處新興的文化藝術創意實驗場所,“老廠房”此次將與10位留法青年藝術家的作品一起全新亮相。兩層寬敞的展覽空間和頂樓的“玻璃花房”:咖啡吧和會議廳,外加可觀賞吳淞口往來船隻的露天陽臺,使這裡成為“發現上海”的又一處新景觀。藝術總監:上海戲劇學院博士全小斌先生。
留法青年藝術家10人展展期:2009年9月5日 – 9月27日
當代藝術教育論壇:9月5日(週六)14H – 18H
留法青年藝術家10人展開幕式:9月5日(週六) 18H
地址:淞浦路727號(輕軌3號線,淞濱路站) |